教者,先为匠,后为师
读《教育的智慧》之“教育是技术还是艺术”
一眼就看到了这个标题,激起了我看下去的兴趣。等细细地把文章看完,不由感慨颇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对“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特征是普遍性,常常体现在教育过程(当然也包含课堂教学)中各种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操作;具有浓郁的大众色彩,来自熟练的技艺;它和共性相联,和传承相联,和借鉴相联;更多属于“科学”,逻辑推理,周密精确;它是理性的,有迹可循;它一丝不苟,严格规范,追求统一,提倡“课有定则”;因此,其模式步骤,均可拷贝,方法技巧,容易普及,可以逾越。
“教育艺术”特征是独创性,往往呈现为教育现场(自然要包括课堂教学)中各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机智;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源于突闪的灵感;它与个性有关,与阅历有关,与天赋有关;大体归入“人文”,形象思维,混沌模糊;它是感性的,不可捉摸;它妙趣横生,忽略规则,忌讳雷同,推崇“教无定法”;所以,其经验智慧,不可复制,具体做法,难以推广,无法超过。
教育和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章法可依的。比如,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如何管理班级?如何开家长会?如何板书?如何朗诵?如何写教育随笔?如何设计教育问卷调查?……这都是“技术活儿”!而这些技术都是有操作模式和统一规范的,都是共性要求。例如我们在上一节课,目标是要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中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形成一定量的技能,获得一定量的体验,发展一定量的情感思维等。一节小学数学课的常见模式是: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5分钟左右);2.新旧联系,学习新知识(10分钟左右);3.巩固新知识(10分钟左右);4. 拓展强化知识应用(10分钟左右);5.课堂小结(5分钟)。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每一节课的课堂上又要相应地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考虑学生在掌握知识重难点的过程中,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采用对应的呈现形式和展示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由于相似年龄的学生是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对固定的,所以这一教育实施过程也可以被重复实施,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可以被反复采用。所以从这么一个层面上来说,教育是一个技术性的活,是一个经过反复练习后就能熟练掌握运用的活。就像卖油翁,能将油从铜钱眼中倒入而不沾湿铜钱,无非也是经过大量的训练而达到如此造诣。
中国传统的手艺人可以统称为“某某匠”,例如:木匠、瓦匠、剃头匠等。此类匠人都有为期若干年的学徒及出师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锤炼手艺,强化技术。所以,中国有匠人之说,是指有某一方面技术,并能反复执行某一工作的人。由此我联想到在某本书上看到在日本也有“匠人”的说法。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非常出类拔萃的人,他才能被称为“匠人”。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匠人”都强调对技艺的掌握,对规则的执行。特别是日本“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技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中国历史上都比较推崇艺术,强调人的灵性,而对于技术,国人都认为比艺术稍差那么一筹。而国人在宣传方面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成就艺术之前,苦学技术的学徒阶段。其实我更认可厚积而薄发的成长过程。
所以,不要鄙视一个教师身上的“匠气”,我觉得一个教师身上的匠气恰恰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过程。若是没有多年的匠气积淀,如何会有一飞冲天的惊才风逸?所以,要做教育的艺术家,首先要从做一个教书匠开始,先把为“匠”的技术和规则练熟了,才可能使出“虚空一抓,灵光一闪”的艺术手法来。
有感而发,乱写一通!请批评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