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吴玉莉)
发布时间:2015-03-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玉莉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教育的智慧(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
作      者
李镇西
阅 读 时 间
2015.3.25 
教 师 姓 名
吴玉莉
年 段、学 科
七年级英语 
精彩摘录:
我提出当前要多说“教育是技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素质并不高,当然包括我在内。我说包括我在内,可不是“世故”的说法。我的参照是老一辈教师,特别是上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民国时期,哪怕是一个乡村教师,在当地父老乡亲眼里,都是一方神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学问与人格的象征。茅盾、朱自清、叶圣陶等大师,早期都担任过乡村教师,叶圣陶最早就是苏州附近甪直镇的小学教师。许多年前我曾给一位年轻教师说叶圣陶曾经是小学教师,他惊叹:“真是不可思议!”是呀,现在想来的确不可思议。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还有叶圣陶这样学养深厚的大师级教师吗?所谓“学养深厚”并非以学历文凭为标志,如果说“学历文凭”,现在的中小学学士硕士何其多矣!有的中小学连博士都有了;但是,真正的“博”学之“士”又有多少?钱梦龙论其文凭,不过初中毕业,但他却成了中学语文教育的泰斗!所以我说,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普遍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之相应,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又何止是“基础教育”)的教师们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也在普遍下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客气地说,艺术需要深厚的学养,也需要过人的天赋。因此要想人人都成为教育艺术的大家,是不可能的。而在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要想相对地提高教育班级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多的还是要靠“教育技术”——基本功、模式、规范、程序、评价等等。二十年前,我曾经激烈反对出版统一的《教学参考书》——现在叫“教师用书”,因为我说:“有了所谓‘教参’还有统一的练习册,实际上把老师变懒了,什么都统一了,一切都是现成的了,老师就不用认真备课认真设计试题了。而且,什么都搞统一,也离个性、创新的教育艺术境界越来越远!”但是,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对我说:“取消教参的前提,是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独立驾驭教材,并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可现在这样的教师有多少?如果现在真的取消了全国统一的教参,全国的教学质量绝对大滑坡。所以,保持统一的教参和练习册,至少可以保证统一的质量标准,维持基本的教学水平。”
读书感悟:
1、接受学生的批评,教师应言行一致,作出表率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实施批评学生的方法是常有之事,然而,当学生对教师提出批评时,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那么,面对学生提出的意见,教师应该持以什么态度,又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一个教师面对学生的批评,哪怕是不和适宜的、不切实际的批评,都应该保持一种冷静、豁达、谦逊的态度,正确、合理的处理这些问题。如:有学生当众指出你的错误时,尽管你感到有些尴尬,你也应实实在在的肯定学生,并及时改正错误。这样做了,非但不会使你威信扫地,相反,你会赢得学生们的赞赏,并视你为榜样。因为你用行动证明了: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不要怕失误,而应积极、及时地改正过失。这是规范所有人的一条准则。如果师生间有了矛盾和误会,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找学生谈心,找出根结所在。既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抚慰曾被你无意伤害的学生的心灵,又要真诚指出学生的错误,告诫学生要明白是非善恶。其实,学生都是尊重崇敬教师的,对教师的豁达、通理是能够理解的,更是乐意接受的。事实证明,一个知识广博心胸宽阔,品格崇高的教师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影响;相反,一个缺少教育素养,心理品质欠佳,平庸狭溢的教师是难以被学生接受的,是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的。 
  2、教师教育学生,方法要得当,言辞不过激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积极的影响。教育艺术的关键是把握好教育时机,选择好教育方法。对“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施加良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注重人的个性特征,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发生问题要细心观察,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