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孙辉)
发布时间:2015-03-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辉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3-17
|
教 师 姓 名
|
孙辉
|
年 段、学 科
|
综合实践
|
精彩摘录: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要想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所以“民主教育”,就是学生独立人格、平等意思、法治精神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沟通,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把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天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它是“民主”的教育: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教师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它是“科学”的教育:严格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硬套经济规律,以致把学校办成工厂,把学生当成商品;同时更要更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把教育学生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它是“个性”的教育: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求教育者摒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
读书感悟:
李镇西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这段话给我的感觉是教育应该多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关注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幸福的人。
可是,现在的教育能不能担此重任呢?由于历史的功利主义特点,教育也深受其影响,深陷功利主义的泥潭。有些家长和老师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把考试考好,考一个好的高中,再考一个好的大学,最后就能找个好的工作,只需动些脑力,就会有一份好的报酬,就会有一个好的生活。否则的话,你就只能花些死力气,干死干活,赚不到钱,生活得也不好。而名高中、名大学接收学生的标准也是唯分数至上。无处不在的功利主义,学生和老师就这样被驱使着,以考到一个好分数为目的,彼此身心俱疲。
在这样的一种现状下面,我们怎么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关注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上?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幸福的人,是谈何容易的一件事啊?
看着李镇西的《教育的智慧》,时时会被他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他的教育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环顾四周,现实却是残酷的。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