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吴燕华
发布时间:2015-03-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燕华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教育的智慧》》  

        

李镇西  

阅 读 时 间  

 2015/3/26    

     

吴燕华  

年 段、学 科  

三年级 数学  

精彩摘录:  

   一次聊天,当孔子问及学生们的志向时,子路等人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为然。孔子的弟子曾点则认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子的意思是说,在暮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相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来,似乎并不崇高,但他的话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鸣,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道:“吾与点也! 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美丽画面。想想这样一幅图景: 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或席地而坐谈经论道,或迎风而跑歌咏舞蹈,他们的歌声在春风和阳光之中流淌,他们的笑声在蓝天和白云之间飘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所充实。”  

   李镇西老师说:“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够让我们的孩子用身心直接阅读大自然这本博大精深的书呢?  

      是的,无论是小桥流水的优雅情趣还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无论是朝阳初升时小草上的一颗露珠还是暮色降临时原野上的一缕炊烟,都能使我和我的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读书感悟: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一个推崇教育和谐的孔子。中国是个泱泱大国,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儒家思想贯穿至今,成为很多教育家乃至整个社会加以推崇的学派。但我们同样发现,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而是潜意识地加入了我们不同朝代对人才的要求,致使孔子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我们所希望出现的教育局面。而这个故事却让我们发现,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美丽画面——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想起自己小时候,生活因没有玩具、没有电视等,恰恰一直在大自然中徜徉。春天,借着割草的时间,我们躺在油菜地里捉迷藏,以致玩到天黑才发现自己的草篮子里只有零星的几把草而已。无奈何,为了不至于挨骂,胡乱的扯上几把嫩草,惶惶然地回去,偷偷地溜进家门。假若父母劳作还没回家,这劫也算过了;反之,一顿臭骂肯定少不了。即使这样,第二天,又会凑在一起,玩磨石子、抛沙包、跳山羊、跳橡皮筋等一些自创的游戏。那时,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游戏规则也是几个孩子凑在一起一起决定的。那时,我们游戏的场所不在现在的公园和游乐园,而是身边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也给足了我们这帮孩子最富足的一面,让我们的童年在它的怀抱中自由舒畅地呼吸和成长。如今回想起来,所有美的场景都是在大自然中。而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回想童年最美的场景也会是在大自然中吗?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千年,孔子、苏霍姆林斯基所向往的教育境界仍然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的课堂吹进大自然的和煦春风,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间强健体魄、放飞心灵、解放个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