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纪亚利)
发布时间:2015-03-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纪亚利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教育的智慧》
作      者
李镇西
阅 读 时 间
2015年3月 
教 师 姓 名
纪亚利
年 段、学 科
三年级英语 
精彩摘录:
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位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
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教师完全应该有一千种风格。这富有个性的风格的形成,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实践积累,比如博览群书,比如善于采名家之长,等等。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思考,要有思想。
“平等”不是指也不可能是指所有方面的平等,其含义是尊严和权利的平等。具体到教育上,我们所说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也不是说师生绝对平等,而是拥有同等的权利。这里的“权利”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时的平等权利,具体含义是师生双方都拥有思考的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包括学生与老师)展开观点争鸣的权利——一句话,是思想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师生当然是平等的!
有人说我的理想不过是“梦想”,但我要说,对于教育者来说,有梦想和没梦想是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不一样,行动方式也不一样。
在这个物流横流的时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其实就是一颗朴素而真实的心。
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每一位教育者都在咬牙切齿地诅咒现在的教育,但每一位教育者(当然包括我在内)都在助纣为虐!
“请问李老师,应该怎样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总是这样回答:“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搞素质教育,初三或高三搞应试教育!”我话音一落,总是掌声如雷。我的回答是无奈而又实用的回答,但我只能这样做这样说。
分数至上,高考才是硬道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我作为一线普通教师至今不能解下的精神镣铐!
即使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也用马克思夫人燕妮所喜爱的一句话(这句话我也经常给我的学生说)激励自己:“永不绝望!”每当我充满热情的探索一次次在现实的岩石上碰得血肉飞溅时,每当我感到个人的力量的确是那么孱弱那么微不足道时,每当我被一些丑恶的教育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时,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是不是做到了我可以做的一切?”
我经常提醒自己,我不能左右社会,但我可以左右我自己的精神。
读书感悟:
每次听完课,评课时总会听到这样的词:“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几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不同风格却同样精彩的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教师完全应该有一千种风格。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那么,什么是风格?怎样才能拥有那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向名师学习。
的确,魏书生、闫学、周益民、李镇西、窦桂梅……这些名师总能带给我们很多不同的却又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学经验。曾经认真的研读过魏书生老师的《好学生,好学法》,也采用了他介绍的很多优秀的做法,有些效果,可始终感觉不及他的百分之一。程翔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收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
原来,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更重要的是应结合自身、善于思考,虽然有时候思考很痛苦,但就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我宁愿有着这种真实的痛苦也不愿意麻醉自己欺骗别人。”我们现在都处于“黎明前的黑暗”这一时期,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摸索才能触及那渴望已久的黎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