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周洁利)
发布时间:2015-03-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洁利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教育的智慧》
作      者
李镇西
   
   3月25日 
教 师 姓 名
周洁利
 段、学 
  四年级  英语
 
精彩摘录: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的童心比爱心更重要。因为童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爱心有时候是一种理智的提醒和选择。对我来说,爱孩子是我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童心保持一天,爱心就伴随一日。不存在职业倦怠或“慢慢爱心就变淡了”的问题。所谓“对别人付出爱心总是需要成本”,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只有“投入”与“产出”才谈论“成本”,但教育不是做生意,爱心更不是“感情投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什么“累”的问题——我这里说的“累”指的是心累,至于身累那是不可避免的,做什么不累呢?作为校长,我一直坚持上课,尽管没有固定在哪一个班上课,但就体力消耗而言,也很累,因为我立志要把全校56个班全上遍(比如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就上了三节课);可是,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和灿烂的笑脸,听着孩子们齐声呼我“帅哥好”(嘿嘿,搞笑吧?),我只有幸福!可见童心和年龄无关,与教龄更无关。
   所谓“发现孩子的变化”“同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首先不是眼光和情感的问题,而是是否具备童心的问题——对不起,我再次提到“童心”,因为这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经常说要“以人为本”,我们也的确是把学生当“人”,但我们往往把学生当作成人,而不是当作正在成长中的具有特定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儿童。因此,要走进儿童的心灵,必须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
 
 
读书感悟:
   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有幸参加了一次去外地的培训,而主讲人就是李镇西。当时懵懂的我对他还一无所知,但经过面对面的接触,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他的教学经历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绝对是一位教育界的楷模,也是我们教育者学习的榜样。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有耐心,有恒心”就是真正的爱,可是所谓的耐心,恒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慢慢消磨,我也会遭遇教育的倦怠期,有时候觉得这样的教育很累,心也累。如果看到问题孩子的状况有所改观,那么我觉得自己的坚持就是值得的;但遇到顽固不化,我行我素的孩子,就算是你很有耐心也终究抵不过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犯你的忍耐底线。所以我也会迷茫,对教育的作用产生疑惑。当我看到李镇西老师一再强调“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认识到真正的困惑来源于我在教育的过程中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完美类型,个个都能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尊敬老师、孝敬父母。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能让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充满人情味的话,那么孩子也愿意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开朗、有的内向;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如果能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那么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真正的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