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袁琴玉)
发布时间:2015-03-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琴玉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3
|
教 师 姓 名
|
袁琴玉
|
年 段、学 科
|
四语
|
精彩摘录: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我(李镇西)想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做:
第一,要学习他纯净的爱心。我用了“纯净”二字,是说不要把学生当工具,不要试图通过学生谋利。
第二,要学习他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我要特别强调一点。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当上级的指示和他的教育实际发生碰撞时,他选择的是孩子的心灵。他的教育眼光永远对准孩子的心灵,而不是看上面怎么说。
第三,学习他“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首先是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比如男人或女人,而且这个男人或女人承担的不只是一个角色,而是无数的角色:在父母面前他们是孩子,在同学面前他们是伙伴,在邻居面前他们是小邻居,在医院里面他们是个小病人——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体现了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孩子不只是现在的认,而且是未来的人,比如他是以后的拖拉机手、工程师、医生,并且是未来的妻子或父亲。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中的“人”,含义是多么的丰富!
第四,学他搞真教育,真科研。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教育科研首先不是呕心沥血的脑力劳动,而是和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的体力付出。他作为一校之长,长期担任班主任。在苏护姆林斯基的实验班中,他从学生六岁开始,跟踪研究他们长达十一年,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他对学生负责到了怎样的程度?他曾经跟踪观察学生毕业二十五年内的变化,而这样的学生有一百六十八名。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教育工作日记本上发现他跟踪观察、仔细研究过的学生名字竟有三千七百多个。试问,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还能不能找到第二个这样的教育家?至少在我的视野中是没有的。这就是真教育、真科研。
今天我们究竟要怎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我得出的结论是:要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面对纯净朴素的孩子,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
|||
读书感悟:
这几天,匆匆翻阅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制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
在讲到班主任工作时,李镇西老师用了大量的鲜活的实例,讲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和甜蜜。李镇西老师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他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心”——童心、爱心和责任心。所谓的“童心”,是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除了这三种“心”,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还要努力成为三个“家”——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何谓“专家”?有两层含义。其一,班主任首先一定要能上好一门课,在课堂上征服学生。其二,在上好课之外,在课余的某些方面有让学生欣赏的爱好。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李镇西老师在回答“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的问题时讲到,一要学习他纯净的爱心,二要学习他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三要学习他“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四要学习他搞真教育、真科研。
匆匆翻阅,没有甚解,草草记录,也是对自己的鞭策。今日幸遇良师,折服于他的勤奋、努力和坚持。在他的引领下,我开始尝试改变——多读经典好书。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