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周菲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菲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年3月
|
教 师 姓 名
|
周菲
|
年 段、学 科
|
八年级生物
|
精彩摘录:近年来,听到不少领导对老师们公开号召:“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说实话,我不想掩饰我对这句话的强烈反感。凭什么这么鄙视教书匠?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并且这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积累而日趋完美、如火纯青,有什么不好?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教育中匠心独运,最后成为一代教书巨匠,这将是他个人的自豪和我们名族的光荣!纵观现在我们的校园,教书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相当一部分老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缺乏扎实在专业基本功,连教书匠都做不好,你却跟他说:“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这是什么向导?
教书匠不必是教育家,但教育家必须是教书匠!我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家,比如过去的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阿穆拉什维利,还有当代中国的于漪、钱梦龙、吴正宪等等,都同时是教书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艺无不让人惊叹。是的,一个教师,如果成为教书匠之后还有教育家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当然可敬可佩,也值得提倡---也仅仅或者只能说是提倡而已;如果他不愿意当教育家,而愿意一辈子都做教书匠,也一点都不可耻,这只能说明他一直坚守在一线课堂,教学记忆精益求精,越来越精湛---他有不做教育家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如果一个教育家连课都上不好,连教书匠都不是,你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教育家?
|
|||
读书感悟: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然后才是一门艺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鲜活的生命。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独特的思想和心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每一位学生沟通心理,都需要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必须因材施教。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效果。
教育更是一门艺术。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他们在真正感动的同时,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习惯。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不要抽象地谈论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不要孤立的说教师艺术重要还是教育技术重要。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对绝大多老师说,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我们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教育即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有了教学技术才能去吸引学生,然后在这技术的基础上去启迪和引导学生,这就达到了教学的艺术。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