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汪志萍)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汪志萍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教育的智慧》
作      者
李镇西
阅 读 时 间
201503 
教 师 姓 名
汪志萍
年 段、学 科
初中美术 
精彩摘录:
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而是想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因此,我非常赞同程翔老师的观点:“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
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能不能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不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读书感悟:
 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本书中,我被里面的一篇文章所吸引,《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教材统一、教参统一、备课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统一的背景下,教师本身的个性空间都受到严重的挤压,谈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想这句话说出了我们许多同行们心中所想。
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小学课堂上,学生坐姿、举手动作、面部表情、发言格式几乎整齐划一地“标准化”,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是“服从整体,步调一致”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是“学校工厂”生产出来的模样一致的“零件”,什么个性发展、什么创造能力统统谈不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除了教育的大环境外,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教师缺乏个性,又怎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呢?当然我们可能都认为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有“个性”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高中的学生,有时很为他们所困扰,上课时自己不认真,还影响着其他同学,影响教学的进展,不得不气急攻心,训斥一番,可是,往往效果不大。于是,我尝试改变了策略,采取逐个课后谈话,交流心中所想,发现效果明显的好了,课上也融入了集体的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作业情况也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学生何尝不能是老师的老师?只要给他们更多自主发现和探究的权利,只要给他们提供展示智慧的广阔舞台,他们当中也许能出现第二个陈景润、华罗庚!
 “个性”是一种特色,更是一种素质,是教师教学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的一种愉快幸福心态。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因此,我非常赞同程翔老师的观点:“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只要认真钻研、科学实践,一定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的个性,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