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蔡薇娜)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蔡薇娜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年3月
|
教 师 姓 名
|
蔡薇娜
|
年 段、学 科
|
(一、四)美术
|
精彩摘录:
在中国当下这个“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最缺乏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教育艺术”呢,还是“教育技术”?我认为,我们应该强调“教育是技术”!因为在我有限的视野里,我感到现在许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是“技术”过度,而是“艺术”泛滥。
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的教师们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也在普遍下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客气地说,艺术需要深厚的学养,也需要过人的天赋。因此要想人人都成为教育艺术的大家,是不可能的。而在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要想相对地提高教育班级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多的还是要靠“教育技术”——基本功、模式、规范、程序、评价等等。二十年前,我曾经激烈反对出版统一的《教学参考书》——现在叫“教师用书”,因为我说:“有了所谓‘教参’还有统一的练习册,实际上把老师变懒了,什么都统一了,一切都是现成的了,老师就不用认真备课认真设计试题了。而且,什么都搞统一,也离个性、创新的教育艺术境界越来越远!”但是,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对我说:“取消教参的前提,是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独立驾驭教材,并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可现在这样的教师有多少?如果现在真的取消了全国统一的教参,全国的教学质量绝对大滑坡。所以,保持统一的教参和练习册,至少可以保证统一的质量标准,维持基本的教学水平。”现在看来,这话是对的。同样道理,现在大力提倡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注重“教育技术”,至少能够大面积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而如果一味地强调“教育是一门艺术”,并不能因此而使“艺术家”辈出。
|
|||
读书感悟: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回顾自己的美术教学,最初当我拿到美术教参时,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该给孩子们讲哪些技法,从哪个点切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之一也在于教参上的案例着实简单,现在看来也不够规范,只有自己不断的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多下载些课件,多外出听课,在不断的学习和效仿中试图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熟不知,这样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网络上的资源来自于不同教师、不同学校、不同地区,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取精华,去糟粕的能力,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去识别,去判断,否则只能是东施效颦,或者说学到的是一种伪艺术。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某种程度的“标准化”。
这两年改版的教学参考书可以说是众多普通老师的宝,更是年经教师的教学引领。几乎每一课都有教学的视频,精美的课件,我们就不用再像无头苍蝇似地随处乱飞。要知道,教育和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章法可依的,特别是教育者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凭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规范的备课,写好教学的设计意图,美术课的课前准备充分,教师的示范到位,作业的评价要全面等等,这些仍将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因为我十分赞同李镇西老师的观点:在中国当下这个“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最缺乏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教育艺术”呢,还是“教育技术”?我认为,我们应该强调“教育是技术”!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