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陈辉)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辉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年3月
|
教 师 姓 名
|
陈辉
|
年 段、学 科
|
美术
|
精彩摘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 当然,后来包括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现在这话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的。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但并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在于,现在一些教育者 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 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 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如果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 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20年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 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遗憾 甚至反感!
|
|||
读书感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美术学科教学中中更不能片面的去理解。很浅显的道理:生活中不是每位学生都喜欢画画,喜欢画画的更不可能都是天才。(因为老师自己也不是)。李镇西老师说:“好”的标准不是一个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绘画的标准很多时候理解就是“画得像”就是好 ,所以很多时候画画“好”的永远就是那么几位同学。很多人对画画的兴趣从小就被“画得不像”的评价扼杀了,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因为“画得像”而得到了更多的鼓励和锻炼,逐渐使画画成为其特长……
记得我去年教过的七年级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不是太好的学生,唯一的优点据说是画得龙非常了得,但也只有龙而已,不画龙的时候连基本的上课纪律都无法保证。教工笔人物画的时候我着重让他观察人物画白描线条和他画得龙的线条的相同之处,让他用相同的笔感去画,从一开始的几根线到整个面部五官、须发以及衣纹的处理,他画得渐渐顺手起来。接着兴趣来了,16K的作业本不够画了,直接拿的4K的大纸表现。做着他感兴趣的事,哪还担心他上课的纪律问题呀?一年级的小朋友每个都很喜欢画画,因为他们没有被“定性”,都觉得自己能画得“好”,画得很有自信,也愿意画。面对那些中高年级已经被别人或自己“画得不像论”定性了的学生,作为美术老师更要在美术课堂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轻易对学生丧失信心,并能从专业的角度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的“好”,是可以让很多孩子重新拾起对美术的兴趣的。
李镇西老师说过: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在美术课堂上提起对艺术的兴趣,愿意在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过程中多接触艺术,那每个孩子的人生是不是会更多些色彩和乐趣呢?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