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蒋丽君)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丽君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3.20
|
教 师 姓 名
|
蒋丽君
|
年 段、学 科
|
四年级 语文
|
精彩摘录:“后进学生”教育要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后进学生看作是一个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他们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却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责,并且受尽了同学们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学生”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转化“后进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他们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学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
|||
读书感悟: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培根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当你用“平视、动态”的眼光去欣赏学生,便会有一片温馨、信任的阳光洒向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感受到尊重、理解和爱;当你用“平视、动态”的眼光去欣赏学生,同样也会有一片温馨、信任的阳光洒向你自已的心灵,使你感受到平静、希望和爱!“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对人生的信仰和追求跃然纸上。
李镇西老师认为“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主要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要求师生的心灵应彼此敞开,并随时悦纳对方的心灵。这种“对话”关系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乃至共同分享的关系。
这种“共享式”的师生关系正是李镇西老师所阐述的课堂教学师生的新境界。这种师生关系,学生能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友善等,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等,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让我们永泰路小学全体师生一起努力,共同追求这一师生关系新境界。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