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3月 |
教 师 姓 名 |
丁数华 |
年 段、学 科 |
四年级语文 |
精彩摘录: 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共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获得营养。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这里,还有必要反思一下“启发式”教学。相对于“填鸭式”教学,“启发式”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启发式”的教学策略之一,是教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启发式”暴露出了其“教师中心主义”的胎记。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其核心都是“语言-思维-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促进。而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和创见的独立思考,这一切都谈不上!语言的千姿百态反映了思维的丰富多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体现了能力形成和知识运用方面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科学的治学方法。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问号。知识传授绝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探究、发展和创造。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古语在积极倡导尊师风尚的同时,却强调了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相比之下,“吾爱吾师,无更爱真理”则更能体现出在追求真理的前提下既尊重师长又保持个人心灵自由的人文精神。
|
|||
读书感悟: “共享”是方式,是手段,我们所强调的“尊重”“平等”“个性”“沟通”“开放”都要通过课堂的“共享”来实现。“一言堂”做不到,“满堂灌”做不到,惟有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做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那种事事都由教师替代与规定的,怎么能培养出掌握“渔”术的善钓者呢? 过于强调师之尊严,往往容易忽视对生的尊重;你质疑我的说法,挑战我的观点,那还了得,我的颜面何在,只有动用我的权威,维护我的尊严。我喜欢聪明伶俐的、惟命是从的,而那些调皮捣蛋的专给我找麻烦,我当然不喜欢;把机会留给那些心仪的学生,厌恶的靠边站;殊不知,那些看似捣蛋的,呆笨的,却自有他的优点,他的天地,他的未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是性好各异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喜好,促使他们朝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不要用各种条条框框,把学生变成同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缺乏个性的“产品”。“共享”就是强调沟通,我向你“传道授业”,你可以提出你的疑惑,甚至质疑我的看法;此生与彼生也应互相交流,交流观点,交流思想,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共赢。学生的答案往往不合我们预先设定的“标准答案”,有的幼稚甚至荒诞,对此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善于诱导。我在教的练习2时,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受骗以后”为题,续写故事。学生的写法五花八门,有乌鸦受骗以后一心想要报复,将狐狸引入老虎的洞穴,最终狐狸被老虎一口吞下,还有更为荒诞科幻的。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学生共同分析故事的“前因”,再让他们自己来判断将产生怎样的“后果”才更合理。那些想法独特甚至怪异的,也要表扬他的独特性、大胆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