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书笔记(李萍)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萍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爱,不是教育的一切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年3月
|
教 师 姓 名
|
李萍
|
年 段、学 科
|
九年级 音乐
|
精彩摘录:
拙著《爱心与教育》出版十多年来,我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被有些人好心地贴了一个标签——“爱心教育”。对此,我一直不认可。这是对我的一种误读。我不否认教育之爱,特别在这教育爱心越来越被忽略甚至被冷落的时代,强调爱心是必要的。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所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话绝对是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从逻辑上说,“爱”只是教育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说:“没有米,就做不成饭。”但不能说:“只要有了米,就能做成饭。”因为要做成饭还得有其他条件:水、火、锅以及“巧妇”等等。教育同样如此,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等。把“只有……才……”(“只有有了爱,才有教育”)当成“只要……就……”(“只要有了爱,就有了教育”)——好多对教育爱心的误解,都源于此。
亲爱的朋友,你这个问题体现出你的责任心,这让我很感动。但是,我要真诚地告诉你,请不要高估爱的力量。教育是复杂的,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认为由爱而产生的感动能够化为所有学生成长的动力,是天真的愿望。有时候,刹那的感动也能成为学生生命天空的一片绚丽的云彩,哪怕这朵云彩很快飘走。无数个这样的“感动刹那间”或许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化为学生生命的养料。另外,爱,有时候能产生教育效果,但这不是我们主观刻意的追求,而是一种“意外”。不要把爱当成教育的手段或工具——为了达到什么“高尚”的教育目的,我便给学生爱,然后等待“爱的奇迹”出现。这样一来,教育之爱已经变味。爱就是爱,如同阳光雨露,洒到大地,能够滋润多少生命是由不得阳光雨露本身的,即使有些阳光雨露连一棵草都没能滋润,天空也不会叹息的。所以我多次说,教育的爱是没有功利的,有了功利就不叫爱。教育效果的出现,“推动学生转变的最大动力”,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智慧。
|
|||
读书感悟:
在我的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在对学生付出爱的同时,不禁希望获得学生的回报。当然,这里的回报不是指物质上的,而是指学生的成长,比如,希望看到他朝自己希望看到的方向转变,如果看不到,可能会再努力,再努力后还看不到,有时也会显得比较无奈,有时候甚至是选择放弃。在这篇文章中,李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给我们广大老师做了他的理解,我觉得很受用。李老师说:“你希望你的爱能够获得学生的回报,但我从来没有企图通过爱学生“获得学生的回报”,真的没有。这不是我有多么高尚,而是我一开始就没有把教育当生意做。搞教育,你要去计算什么“付出”与“回报”,结果将令你绝望。当然,我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以教育为饭碗——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耻或者境界不高,当然要获取报酬,但这是国家给我的工资,和学生无关。除了我应得的报酬,我不再想其他的“回报”。但是,我除了把教育当饭碗,我还把它当事业,因而有所研究有所探索,这个过程真的有滋有味。至于学生给我什么“回报”,我想都没想。”当然,李老师也不能反过来说我们的想法有多么“可耻”,因为有所期待的回报并非什么物质报酬,正如我们特别强调的那样:“这里的回报不是指物质上的,而是指学生的成长,比如,希望看到他朝自己希望看到的方向转变。”那要说,学生的成长其实也是由不得我们当教师的。一个人的转变(无论是好的转变还是坏的转变)是很复杂的,其原因除了来自教师,还来自家长,来自社会等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分析有六种教育因素在同时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街头结交。教师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只能担负学生成长的部分责任——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责任,而不能承担所有责任。也就说了,我们没有必要把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硬扛起来。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