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3月(蒋丹)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丹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3
|
教 师 姓 名
|
蒋丹
|
年 段、学 科
|
二年级语数
|
精彩摘录: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更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合理引导。也唯有促进学生思维、个性同步健康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以民主造就民主:不能否认我们呼唤民主的真诚,但由于长期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呼唤民主的同时偶尔也往往忘记了杜威的观点,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往往通过不经意的细节体现出来。那么,平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任何在与学生相处时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这都是民主精神的体现,并影响着学生去尊重他人。具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任何让自己的教学接受学生的监督,任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自由人格,任何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任何在争论中尊重对方表达的观点的权利,任何倾听吸纳对方的合理之处,任何勇敢地向真理投降??这些都是最好的民主示范,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民主情怀。 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语文教学课堂应闪烁着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通往真理的道路。当然,也许并不一定每一次观点交锋都会有一个终极答案,但争鸣本身就是目的——独立思考是追求大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开始具备探求真理的勇气。教师组织课堂上的思想争鸣,还应教会学生运用一些正确的思想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顾及全篇主旨分析某一语句的含义,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特点把握某一作家的思想感情极其作品的得失等等。 鼓励学生向课文质疑: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思想养料、学习写作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头脑中“唯书是从”的教条思想。对古代作品中的消极因素,学生比较容易盲目崇拜。针对这种情况,我常给学生?? 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思维从问题开始。教师的提问也是一种引导,有时正是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中,学生思考的火花才能被点燃。
|
|||
读书感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如果放弃必要的引导,让阅读教学变成学生的自由交谈,容忍对话活动在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听任学生对文本的任意解读,那么“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第一,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感受、见解,应当相机点拨、匡正,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
阅读的确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不同,其所获得的感受与见解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以激发学生研读文本、探索思考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但是也必须看到,受认知水平所限,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独特见解,当中不乏盲人摸象式的结论。所以“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认同,而是意味着要把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困惑和所建构的“意义”作为起点和重点,一方面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见解,一方面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阅读习惯与态度,认真地加以评价、点拨或匡正,以帮助学生反省思考,突破思维的障碍,克服狭隘,养成科学、严谨的精神。如果对学生肤浅的感受不导其深入,对有误的看法不纠其偏差,那等于怂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解读,实质是对学生发展权利的漠视和不尊重。”的坦诚,不也是一种人格上的引导吗?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拓展思维的空间,提升鉴赏、创造的层次
《标准》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由于受阅历、经验、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等的制约,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往往是有局限的,虽然答案丰富多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却常常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生生间的对话很热烈,却始终在肤浅的水平上滑行而不能深入。这个时候,作为有较丰富生活经验、较高鉴赏能力的长者,作为“熟练的阅读者”的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发挥专业特长,在尊重学生或横看或侧看或远看或近看所获得的独特见解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或引导学生冷静地在纷杂中寻找问题的焦点所在,理出一条深入探究的道路,或引导学生“努力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从而引领学生突破个人局限,不断登上高峰,探求“庐山真面目”,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