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周婷)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婷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3月
|
教 师 姓 名
|
周婷
|
年 段、学 科
|
四语
|
精彩摘录:“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班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
不能简单说这种社会评价舆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度,升学是人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最重要的途径;而且,是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时,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为点缀的口号,而且取得较高的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是很难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的世纪已曙光初露,素质教育尚任重道远。我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可能微不足道的探索,顽强的证明:尽管也许还会有碰撞,但素质教育这只世纪鲲鹏,毕竟已经顽强地起飞了。
|
|||
读书感悟: 素质教育的旗帜何时真正飘扬
——读《我的教育思想历程》有感
李镇西先生在《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开头就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历程。他发现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首推就是“素质教育”。李镇西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是如何一步步看到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得到重视,并且对素质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参与教学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我说不出什么深层的道理。就我个人而言,毕竟也是从小学到大学一步步走来的。与自己当年在学校的经历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21世纪初的初中,孩子们早出晚归,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会回家,每个学生上下学的标配就是一把手电筒,真正的是为了一所能上一所好点的高中而学习。后来,“减压”“素质教育”慢慢地被渗透到了学校,终于学生能够体会到一丝丝自由的空气,终于周末回来了,该有的睡眠也回来了。
现在我参加了小学教育工作,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能够做到学习和娱乐的有效结合。但是这也只是与之前的小学生相比,如果就同时期的中小学生比较,城区和乡镇中小学又有了很大的差距。由于条件和资金的限制,乡镇的中小学很多活动开展不起来,或者只是走走形式,上学的时间也与城区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在一些乡镇学校开展起来。
读了李镇西先生这篇文章,我也希望能像他一样对素质教育有着深厚的希望,能看到素质教育在祖国各地,无论城镇乡村,都能看到真正一群快乐学习的孩子。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