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书笔记(王燕)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燕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第一编:我的教育观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3
|
教 师 姓 名
|
王燕
|
年 段、学 科
|
八年级体育
|
精彩摘录:
1、课堂师生关系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不择手段地满堂灌。第二种是“诱导式”,教师不是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美妙的言语诱导学生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可口,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其食欲。然后让学生争先恐后的来争取食物,最后狼吞虎咽的吃下去。第三种是“共享式”,面对食物师生共同享受,然后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的享用同时又平等的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了满足,都获得了营养。
2、“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景”。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
3、强调对话情景中教师的“倾听”。如果说,在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相对于对方都是一种“他”者,双方的关系式一种“我-他”关系的话,那么,在对话情景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关系。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历程。
|
|||
读书感悟:
李镇西老师关于课堂师生关系也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让我深有感触。
李镇西老师认为“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主要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要求师生的心灵应彼此敞开,并随时悦纳对方的心灵。这种“对话”关系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乃至共同分享的关系。关于教师的地位,他认为教师是“教学共同体”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学生无法相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李镇西老师说:在对话情景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而能将这所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只有“爱”了。爱是鲜活的、富有生气的,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有爱才会有责任,有爱才有教育。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也只有这种“共享式”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友善等,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等,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