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5-04-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季如松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教育的智慧》
作      者
李镇西
   
2015.3 
教 师 姓 名
季如松
 段、学 
六语 
精彩摘录:
我再次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是富有智慧并因劳动而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所关注的,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来注定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绝大部分孩子。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和他的天赋、个人努力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而忽略了培养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
我理解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正是由于从这个意义上审视“对话”,我把“对话”分为“微观的对话方式”和“宏观的对话关系”。
我们这里所说的“个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之类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读书感悟:
一位教育专家讲到“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粒相同的树叶。”这句话真是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因材施教,学生个体发展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必须关注的。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就是说我们在如此众多的孩子当中,又面对着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我想这是目前在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前摆的一个很严峻的话题。无论如何,教师在进行关注学生个体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其关键和根本还是应该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即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个体。即使这些个体智力、习惯、认知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时这种差异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即理解到的是孩子智力上是有差异的;孩子认知风格或者说学习风格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学习动机是不一样的为此,我就自己今后将如何关注孩子个体的发展,不让自己在成为故事中愚蠢的马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让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张扬。不断地转换教育观念不仅让优等生综合能力得到发挥、也要让较低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延伸,使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落到实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