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3月读书笔记(唐维)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发布时间:2015-04-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唐维
很多年以前,我到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学参观。走进校门,就看到一尊我国现代某著名文学巨匠的塑像;往里面走十来步,又是一尊塑像,雕刻的是我国某著名物理学家的形象;再朝前面走,又迎来了一位华裔著名科学家的塑像。这几位大师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校园里度过的。陪同我参观的校长非常自豪地对我说:“除了这三位世界级的大师,我们学校还培养了十多位院士,我们的校友中,还有一位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非常理解校长的自豪感,但同时我也在想,这个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园里所展示的以及校长所提到的这十多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在这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中,能“著名”的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都悄无声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劳动为生,同时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这样的劳动者,同样是母校的教育成果,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然而,有的学校是有意无意地把占毕业生总数百分之九十几的普通劳动者忘记了,而只记住那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零点几的“某某家”。校庆的时候,“主席台前排就座的”除了前面说的的学界泰斗或名流,还有就是一些官员和企业家,好像校庆时专门为他们搞的聚会,而一般的校友们则被冷落了。母校如此势力,在让少数成功人士无比荣耀的同时,会让更多的校友感到寒心。有一句在很多学校被用来激励学生:“今天,你因学校而荣;明天,学校因你而荣!”当孩子们在用稚嫩的嗓音喊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的绝大多数“明天”是不可能让学校因自己而“荣”的,因为“著名的什么什么家”只是凤毛麟角,而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是默默无闻的凡人。我再次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不论是将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是富有智慧并因劳动而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所关注的,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来注定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孩子。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和他的天赋、个人努力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而忽略了培养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古人有云: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读书可以让空虚的人变得充实,可以让无知的人变得渊博,可以让狭隘的人变得开阔,可以让肤浅的人变得深邃。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他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结合他在中小学的教改实验与实践,为中小学教师写成的一本教育科学普及读物。初读之,让人感动: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感受到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觉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能成才。”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虽然我们三类学校的学生是进过层层挑选而留下的一锅大杂脍,但我们从来不会有放弃某一位学生的想法。如果站在父母的层面上,你的学生没有一个是不好的,今天他不行,明天可能他就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变成今天就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呢?要学会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