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4月读书笔记(唐维)
发布时间:2015-04-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唐维
一、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
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墓前,我想起十七岁的马克思曾这样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着我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句话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最好的写照。有人曾经问我:“在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我想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做。
……
第三,学习他“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首先是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比如是男人或女人,而且这个男人或女人承担的不只是一个角色,而是无数的角色:在父母面前他们是孩子,在同学面前他们是伙伴,
在邻里面前他们是个小邻居,在医院里面他们是个小病人??教育就是教会孩子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体现了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孩子不只是现在的人,而且是未来的人,比如他是以后的拖拉机手、工程师、医生,并且是未来的妻子或父亲。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中的”人“,含义是多么的丰富!
第四,学他搞真教育,真科研。我的话可能比较尖锐: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脂粉太多,油彩太重,口红太多,穿着华丽的旗袍……而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教育科研首先不是呕心沥血的脑力劳动,而是和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的体力付出。他作为一校之长,长期担任班主任。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实验班中,他从学生六岁开始,跟踪研究他们长达十一年,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他对学生负责到了怎样的程度?他曾经跟踪观察学生毕业二十五年内的变化,而这样的学生有一百六十八名。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教育工作日记本上发现他跟踪观察、仔细研究过的学生的名字竟有三千七百多个。试问,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还能不能找到第二个这样的教育家?至少在我的视野中是没有的。这就是真教育,真教研。
有感:
感情投入这一条让我感受颇深。当一个教师将感情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中去,这叫真正进入角色,以情动人,移情于听讲者,引起共鸣,达到讲课的目的。当自己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的投入知识引导和知识讲解时,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学生会和老师一样入神,用心听,认真练,下课铃打了,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当自己情绪低落或身体不适时,没有了太多的感情投入,虽然学生没有明显的开小差,但听课效率比较低,下课铃响时,大家都如释重负,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学会信任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啊,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我经常告诫自己课堂上一定要放眼整体,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能有盲区或有意遗漏。因为还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并不存在优生与学困生之分, 如果老师把暂时落后的学生视作关注生,而不加耐心呵护赏识,也许以后也就真的多了一名学困生。不仅学生需要赏识,我们的老师也需要赏识,因为有了赏识,我们的学生与老师才会变得阳光。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需要教师的感情投入,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的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取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不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促使自己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敏捷的思维,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