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4月(王琳)
发布时间:2015-04-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琳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年4月
|
教 师 姓 名
|
王琳
|
年 段、学 科
|
九年级化学
|
精彩摘录: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个别谈话应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老师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
“倾听”往往被认为当作“听见”,这是一种误解。“倾听”的“倾”不仅仅包含有“真诚”的含义,还有“细心”“专注”的意思,这就绝不仅仅是用耳朵听其音,还包括用脑子辨其义。常常说班主任要“学会倾听”,那么怎样才算“学会倾听”呢?一般来说,“学会倾听”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出于一种礼貌或者说对诉说者的尊重,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心,细心,耐心,就是我上篇文章中所说的不要武断地打断孩子的诉说。这是教育者应有的起码的修养。二是要“会听”,所谓“会”就是善于要善于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重点和要点,或者一边听一边分析,通过“前言”推出“后语”,通过谈吐洞察内心。这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
|||
读书感悟:
教育是雕塑人的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育绝不是单向的灌输和给予,而是在双向互动中的交流应答与碰撞。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意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把,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如果我们当老师的都能学会用心倾听,多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就会像沐浴着阳光雨露的禾苗,生机盎然,幸福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学会倾听,学会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缺陷。
学校强调学生不准迟到,我平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有的学生就是犯错,有一次,预备铃都响过了,班里的小张还没来,我焦急的站在楼上往下看,也没看到人影儿。“报告”,同学们都齐刷刷地看向他。小张经常迟到,我昨天找他谈话时,他还保证说再也不迟到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师,我在路上……”“你又在路上磨蹭,你看,都几点了。”我没等他说完,便接过他的话头训斥了他一顿。课后才了解到,他奶奶生病了,他去给奶奶拿药,所以才来晚了。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我后悔自己没有听完他说的话,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向他道了歉,他很诚恳地说:“老师,这没什么,谁让我以前老爱迟到呢。”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学会倾听,其实就是就是给学生和自己一个机会,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