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蒋彤
发布时间:2015-04-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彤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4
|
教 师 姓 名
|
蒋彤
|
年 段、学 科
|
五年级 语文
|
精彩摘录:
现在有的学校搞考试,考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都是什么,好像这就是学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建议我都记不清的。当然,通过考试促使老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这是很好的。但我想说的是,不要以为这就是学苏霍姆林斯基了。
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我想要从四个方面去做。
第一,要学习他纯净的爱心。我用了“纯净”二字。不要把学生当工具,不要希望通过学生谋利。
第二,要学习他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
我要特别强调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当上级的指示和他的教育实践发生碰撞时,他选择的是孩子的心灵。他的教育目光永远对准孩子的心灵,而不是看上面怎么说。因此他多次和当时的苏共中央保持不一致。
第三,要学习他目中有人的教育观。
每个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首先是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比如是男人或女人,而且这个男人或女人有无数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是孩子,在同学面前是小伙伴,在邻里面前是个小邻居,在医院是个小病人……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体现了教育内涵的丰富。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孩子不只是现在的人,而且是未来的人,比如他是以后的拖拉机手、工程师、医生,并且是未来的妻子或丈夫。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中的“人”,含义是多么丰富!
第四,要学习他搞真教育、真科研。
今天我们究竟要怎样学苏霍姆林斯基?我得出的结论是:要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怀着一颗纯净质朴的心,面对纯净质朴的孩子,从事纯净质朴的教育。
|
|||
读书感悟:
“朴素”、“常识”和“良知”,这也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三个关键词。我越来越认为,保持朴素,遵循常识,坚守良知,就是在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所谓“保持朴素”,就是不夸张,不华丽,不喧嚣,质朴,本色,素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意思就是教育要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种庄稼,无非就是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该播种就播种,该施肥就施肥,该锄草就锄草。教育,不也是日复一日地做着平凡琐碎的事吗?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上课,认真认真地批改作业,认认真真地找孩子谈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一个日子,一个孩子,不就是教育吗?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不就是教育的全部吗?再说直白一些,守着孩子过日子,教育就这么朴素。
所谓“坚守良知”,就是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心,守住做人最起码的善良与诚实。想想我们当初做孩子的时候,希望遇到怎样的老师,现在我们就做那样的老师好了;或者说,我们现在也有孩子,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我们就做那样的老师,这就是“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良知”;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这就是“良知”;不说假话,不做假事,这就是“良知”;不偏心,不势利,保持师生关系的纯洁,这就是“良知”。
教育的良知,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面对高扬着小手臂说“老师好”的孩子,我们也真诚地回一声“小朋友好”;弯腰拾起从远处滚过来的乒乓球,然后笑眯眯地还给奔跑过来气喘吁吁的孩子,或者干脆就和他们一起打乒乓球;课堂上随时关注坐在后排的孩子,设计一个他能够回答的问题,然后有意让他起来回答,最后让全班学生报以掌声;学生走进办公室,先对他说“请坐”,然后递上一杯水;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本作业而不是敷衍地写个日期;备课时,为了弄清一个词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翻阅比较不同的字典……这些都是“良知”。
追求教育真境界——保持朴素,遵循常识,坚守良知,这就是对天下所有母亲最好的回答。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