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习,不变的追求!(纪亚利)
发布时间:2015-06-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纪亚利

 

学习,不变的追求!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礼河实验学校 纪亚利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最近我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本书共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我的教育观;第二篇章: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第三篇章: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的;第四篇章:教育演讲录和阅读笔记。读完之后最深的感触是: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果然不同凡响!虽然向名师学习不是成功的唯一的途径,但是确实令我受益匪浅!
一、向名师学教育思想。
每次听完课,评课时总会听到这样的词:“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几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不同风格却同样精彩的课!”
李镇西老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教师完全应该有一千种风格。” 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那么,什么是风格?怎样才能拥有那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向名师学习。
的确,魏书生、闫学、周益民、李镇西、窦桂梅……这些名师总能带给我们很多不同的却又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学经验。曾经认真的研读过魏书生老师的《好学生,好学法》,也采用了他介绍的很多优秀的做法,有些效果,可始终感觉不及他的百分之一。程翔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收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
原来,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更重要的是应结合自身、善于思考,虽然有时候思考很痛苦,但就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我宁愿有着这种真实的痛苦也不愿意麻醉自己欺骗别人。”我们现在都处于“黎明前的黑暗”这一时期,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摸索才能触及那渴望已久的黎明!
二、向名师学对待“教育的难题”的心态。
当我们看《神探狄仁杰》、《少年包青天》、《越狱》……这种悬疑剧时,总会惊叹于编剧地构思巧妙,使你随着剧情时而紧张,时而揪心,时而开怀,更让你不能忽视主人公的聪明才智。正因为设置的这一个个“悬念”让我们不舍得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如果,我们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把“教育的难题”当成一个个未解开的的“悬念”来对待,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有趣的多,我们的教育过程也会精彩的多!当我们在享受这个过程时,不得不说“幸福”无处不在!
可是,反观我现在的工作,我总觉得每天有发不完的“无名火”:孩子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作业拖拖拉拉;讲过的题目错误率极高,甚至照搬照抄时都会有很多错误……我们的孩子这是怎么啦?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怎样才能改变现有的这些状况?我为这些状况苦苦思索,可总也找不到解决的对策。同事们经常互相劝慰:身体是自己的,气坏了不值得!
道理谁都懂,可是真正做起来,何其难?唯有调整好心态,重新出发!最近,我碰到了一个机会:一个班主任周五不在家,我代了她的课还帮她放学,其中包括打扫卫生这一项。上课铃响时,我走到教室刚准备讲练习,看到歪歪扭扭的桌子实在不顺眼,按照平时,我都是说:“看看你们的桌子,歪歪扭扭,乱七八糟的!排整齐!”这一次,我没有发“无名火”,而是说:“同学们,你们能把桌子排整齐吗?”孩子们一起回答:“能!”很快,同学们把桌子排好了。“同学们,当我们齐心协力做一件事时,就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刚刚同学们排的桌子又快又整齐!等会老师讲练习时,大家齐心协力,认真听讲,正确率肯定很高。”果然,他们就如吃了兴奋剂一样,注意力特别集中,交的作业批下来只有极少数同学有错。放学前,我走到教室把同学们的成果告诉了他们:“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件事,今天同学们作业的正确率特别高!”“马上要放学了,同学们能把本周的最后一件事情做好吗?”“能!”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在五分钟之内收好书包,并把位置上的垃圾捡干净,桌子排整齐,离开教室。”“为了记录同学们齐心协力做这件事的瞬间,老师会把这个过程录下来。”同学们一看还要录像,速度别提多快了!
是啊!调整好心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学习、生活的效果远比在我们责骂、压迫下的效果好得多!这需要我们无穷的智慧,也唯有不断地思索、学习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情趣,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幸福!
三、向名师学不同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看到成绩优秀的孩子,我们会觉得开心,因为他们不需要我们为他的成绩操心;当我们看到心灵手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顺心,因为他们不需要我们为他的能力操心;当我们看到既会惹事成绩又差的孩子,我们会觉得烦心,因为他们需要我们为他付出爱心、童心、耐心、恒心……况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些孩子要怎么办?他们的“明天”到底在哪里?放弃?吃良心饭的绝大多数老师都做不出来!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提到:“孩子都有着争强好胜的天性,后进生也不例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更是如此!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英语老师。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英语学习最基础的是单词。曾经碰到这么一群孩子,一点也不喜欢背单词,默写起来错误多多,再怎么背也没用。我在教室里根据他们的默写情况把他们5个或6个人分成一组,每次誊写默写情况,并在每组中评选出错的最少的一位同学,称之为“擂主”,累计到3次擂主还有奖励。孩子们看到每组中成员差不多,都暗暗较劲,争当“擂主”,几次下来发现竞争情况最激烈的是最后一组,也就是一直被我称为“成绩最差的一组”,他们的擂主不仅是擂主,甚至还能超越前一组的同学。其他组与之前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对后进生的触动也非常大!
所以,李镇西老师说:“走进学生的心灵不容易,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更难。但只要富于智慧,我们是可以走进后进生心灵的。批评是不可取代的,但批评有时候为什么不可以穿上表扬的外衣呢?”是的,一味的批评不仅仅效果差强人意,更会让学生觉得厌烦。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式,或许就如那“最后一击”,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值得向李镇西老师学习的地方远不止以上几点,他提倡的:班级管理应该变“人治”为“法治”、教育首先应是一门“技术”、学校应有“教育忌语”……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