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蒋亚春)
发布时间:2015-07-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亚春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以心灵赢得心灵》
作      者
李镇西
阅 读 时 间
2005、7、7 
教 师 姓 名
蒋亚春
年 段、学 科
七年级语文 
精彩摘录:
  “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对把学生“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让其反思过失;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值日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他。但我要说明的是,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                                                      
科学的教育惩罚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而且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罚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而应该来自学生的集体意志。更重要的是,教育惩罚不能仅仅针对学生,同样应该针对教育者。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中,班主任和学生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则”,而不能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在这里,教育惩罚充满了师生平等的法治精神。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读书感悟:
        和一些班主任聊天,聊到班级管理,他们往往会被几个“调皮蛋”搅得寝食难安,他们内心无比纠结:尝试“和风细雨“却不见良好效果;梦想“疾风暴雨”却不敢付诸行动。
为什么会出现教师不敢惩罚学生这种教育现象?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家长误解了惩罚。
与日益繁荣的物质相比,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没有进步多少,有的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大多数家长认为,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教育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批评和惩罚则被排除在教育手段之外。他们往往将“惩罚”与 “体罚”、“变相体罚”相混淆,甚至将它们等同起来。众所周知,“体罚”、“变相体罚”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因此“体罚”、“变相体罚”是违法的。一旦教师惩罚了学生,有的家长就“捡了鸡毛当令箭”挖空心思刁难教师,甚至刁难学校。
二、学生心灵太脆弱。
极少数学生耐挫力小,即使老师是合理的批评,有的学生也承受不了,会出现离校离家出走,自伤、自亡的后果。
三、教师教育的风险太大 。
  不管有多少部法律规定教师拥有教育学生的权利或者义务,当教师教育学生的风险不确定而且日益增大的时候,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或防护,大多教师都会持一种不教育的立场或态度。教师教育学生首先面临的风险是,教师本身可能会受到学生的报复或伤害,当前频发的因教育而致学生伤害教师的案件使许多教师不得不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同时,受新公共管理、“用户第一主义”、“顾客就是上帝”等观念和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学生评价教师作为对教师进行奖惩和考核的办法,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教育学生或过严教育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评价降低,影响到自己的评先、评优、评奖等。此外即使是教师正当教育,由于执法部门和机关在处理和判决时考虑到学生相对于教师和学校而言是弱势群体,不管三七二十一会将责任的板子打在学校和教师身上,教师轻则赔偿,重则挨处分甚至可能会被解聘,因此在就业压力大和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宁愿对学生放任自流。而且放任学生导致的问题似乎不甚明显,也较难追究责任,而一旦批评学生或者强行管制学生导致发生问题,后果则更为严重,两相比较,教师宁愿择其轻。
尽管教育的征途上布满荆棘,但是作为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在遵守教育法规的前提下,教育学生时还是要做到慈爱与严格相结合。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能没有惩罚,当然,这种惩罚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保护自身权益的基础之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