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二部分“童年时代”中,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详尽叙述了他怎样教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怎样指导他们阅读“三百页《大自然的书》”。但他同时大声强调,“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要让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在本章节的“活的习题集中的1000道题”中讲到:“学校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好奇的、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的人。我把童年时代当做思维的学校,而把教师视为对自己学生的身体和精神世界成长关怀备至的人。关怀儿童大脑的成长和健壮,使这面反映世界的镜子始终反映灵敏、易于感受——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之一。”
我们总说,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新意识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人,可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却悲惨的发现,我们所教育的学生中,有些不但没有培养出他们的创新思维,反而将他们一些独特的想法不自觉、无情的打压了下来。常常感叹,为什么学生越学越呆板?为什么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看不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喜悦?为什么需要将知识灵活运用时学生会那么手足无措?我们总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我们真的“授人以渔”了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搜集了许多蕴藏在周围世界的习题,在适时的时候呈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对这类习题极感兴趣,他们在沙地上解题,紧张地思索着,这件事本身就是发展智力的绝妙手段。同时,他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给思想迟钝的孩子个别补课,给他们出比较简单的民间谜语式的习题,旨在深入理解自然数列和建立数与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同时,牢记一个必不可少的范围的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记忆力差的孩子很难思索与想象,苏霍姆林斯基采用“算术箱”成为增强记忆力的手段之一。这是一种直观教具,孩子们用它来检查自己算术方面的知识。检查表现为饶有兴味地构筑数学正方形;用木块组成正方形的各边;每一木块上表面数字,各边木块上数字的总和必须完全相等,在“算术箱”里有复习乘法表的专门练习题。
我们经常讲寓教于乐,其实寓教于乐并不是在课堂上讲两个笑话,给孩子看几张灯片就能完成的。在“活的习题集中的1000道题”中,通篇我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讲孩子们学得如何快乐,可是感受着他对孩子们的用心,跟随着他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脚步,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以及孩子们思维能力水到渠成的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