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10月《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蒋亚春)
发布时间:2015-10-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亚春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做最好的教师》
作      者
高金英
阅 读 时 间
2015.10 
教 师 姓 名
蒋亚春
年 段、学 科
七年级历史 
精彩摘录:
  潜入学生心灵,对每个学生都给与期待。
    记得有个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挖掘和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如果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或正面的看法,这种潜能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被激发,从而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期待方向,产生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
      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让学生感到有前进的动力,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
      在我去年所带的07-20班进行第一次班干部竞选时,笔者注意到有一个学生一直跃跃欲试,最终却一直没有上台。事后我找到这位学生,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的成绩太差了,没有勇气上台,怕同学们笑话他,歧视他。不服从他的管理,其实这是大多数成绩差的学生心理共同的想法。了解了他的内心想法后,我对他说:在我眼中,你非常优秀,明事理,能力强,成绩差不是你的耻辱,就正如老师脸上长了很多斑一样,只是一点点缺憾,以后不断努力学习就行了。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注意到,这位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班级事务都非常的积极。班级管理做的很好。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期待不能简单粗暴,比如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理解老师的苦心?”“这么久了,你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啊?不知道父母对你期望很高吗?诸如此类的话,非但不能使学生进步,只能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心里有偏差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其实,学生是看得懂老师眼中的期待的。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期待符合学生的德智发展水平,不必过高、也不必过低;让我们的期待含蓄而不急躁;通过爱心的付出、心灵的感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心灵,叫期待成为现实。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真正关心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班级凝聚力进而得到了加强。
        中学阶段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时期,建立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提供赏心悦目、积极有为的学习环境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也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读书感悟: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老师爱优等生容易,爱后进生恐怕有些难。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只要我们教师像高金英老师那样,对学生倾注爱之雨露的浇灌,他早晚有一天会怒放生命。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我慢慢告别了短视行为,对后进生的教育不再简单粗暴,不再冷漠,不再歧视,而是多了一分包容,多了一分等待,多了一分期盼。
还记得和潘红梅老师共育2006届九(3)班学生的情景:50多位学生就像50多枝花,有的阳光灿烂,让人无比喜爱;有的垂头耷脑,让人心生怜悯。为了激励学生只争朝夕,蓬勃向上。我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渗透思想教育,引领学生不断攀登人生高峰,让学生由衷感慨“无限风光在险峰”,让学生真切感悟“进步就是成功”。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我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尝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对学习滞后的学生,不是挖苦、嘲讽、打骂,而是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在我真情真意的智慧教育下,这届学生语文中考成绩遥遥领先,在武进区名列前茅。在潘老师循循善诱的爱心教育下,九(3)班打造成一个拼搏向上的先进班集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包容就没有教育,没有期待就没有教育。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牢记皮格马利翁效应,认真践行高老师的教育思想,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