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吴燕华)
发布时间:2015-11-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燕华
书籍或文章名称
|
《做最好的教师》
|
||
作 者
|
高金英
|
阅 读 时 间
|
2015/10/30
|
教 师 姓 名
|
吴燕华
|
年 段、学 科
|
四年级 数学
|
精彩摘录:
今天的老师需要的是一股静气
高金英老师说:“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
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本,
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
静下心来研究学问,
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
静下心来反思,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
|
|||
读书感悟:
在人心日渐浮躁的时代,拥有一份静气很重要。关于“静气”的解释,《汉典》里有三,一为“宁静的气氛”;二为“气息细缓”;三为“意气平和”。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就是说人要有宁静淡泊、从容不迫以及泰然自若的修为或气度,这历来为有识之士所推崇。而善理大事者必先安己心。“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像古代吕端、孔明这样的名臣,之所以能有所作为恐怕也是与他们气定神闲、处变不惊的从容姿态分不开的。可见,静是处事之本,静气是一种宁静坦然、虚怀若谷的心态。
对于教书育人的的教师来说,拥有一份静气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教师从事的是一种长期的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的工作更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作风。但要真正做到对工作和学生不温不火却往往很难。教师的静气,简单说就是要沉下心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蹲下身来和每一个孩子进行对话;就是要静下心来对待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每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言行和工作的方式,仔细体味和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的快乐。
有时候我们没有非常认真地准备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那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就会手足无措,甚至方寸大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有时候学生的作业没有很好地完成,我们通常是大发雷霆,把他狠批一顿,甚至会吓唬说让他整理书包回家,或者就是叫家长来进行交流。但结果往往是短时间内可能奏效,但时间久了,可能照样不做作业。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严加呵斥不可能触及他们的灵魂深处,当然就没有好的效果,说明我们自控能力不强,“净生气”,绝对是没有静气的直接体现。仔细想想,班里那些完不成作业的人不是一次两次偶尔不做,而是经常不做。其实他们就是班里的部分后进生,如果我们能够将心比心,体谅到他们的难处,也许就不会发火了。想想啊,他们之所以叫后进生,就是因为基础不好,有很多我们课堂上要求他们掌握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没有掌握好。所以有的作业,班里的优秀学生只要很短的时间就已经完成,而且非常轻松。但后进生不同,同样的作业好学生十几分钟全部做正确,他们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即使做出来质量也不会很好,但其实他已经很尽力了。如果这时候老师还不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谈什么成绩了。
所以,教师要有静气,首先要善于悦纳,要懂得宽容和包涵,要学会悦纳自己,更要善待他人,要善于容纳和接受孩子们的缺点和不足。学生毕竟是孩子,孩子就有自己非常不成熟的地方,而有的东西是他自己喜欢的就愿意去做,去极力表现自己,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可能直接就连想也不想了。所以当老师在某一瞬间发现孩子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的时候,也要努力去把它无限放大,竭尽全力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表扬,去激励。这虽然在老师看来也许不算什么,但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对教师来讲,涵养静气,就是追求一种平静,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