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蒋亚春)
发布时间:2015-11-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亚春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
|
||
作 者
|
徐长发
|
阅 读 时 间
|
2015.11
|
教 师 姓 名
|
蒋亚春
|
年 段、学 科
|
七年级历史
|
精彩摘录:
劳动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注重实践经验,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是劳动教育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中国特点。
人的本质是劳动的,是运动的,是活动的,是实践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
在人类进化史上,劳动促进了人的自身发展。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是离不开劳动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通常是整合的,是融合的。
劳动教育具有文化性。劳动是改造社会、还原和修复人性的伟大力量,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首先要从教育抓起,特别要从劳动教育抓起。要消除社会对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狭隘理解,摒弃那种把劳动理解为“单纯的体力劳动”的陈旧思想观念;抛弃那种把劳动教育视为政治文化中“劳动改造”的疑似偏见。当今社会,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扭曲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社会鄙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和行为依然司空见惯,长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劳动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劳动教育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思想和核心主张,也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劳动是伟大的防腐剂,“懒惰是万恶之源”,“自私是万恶之源”。“懒、贪、占、变”是社会腐败分子蜕变的轨迹,这从反向说明了劳动教育的正义力量。
|
|||
读书感悟:
日前,教育部联手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各类媒体纷纷转载讨论。一时间,劳动教育成为舆论的焦点。
劳动教育再出发,既要明确方向,又要找好路径、手段。
《意见》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是对“ 育人为本”这一教育工作根本要求的落实和贯彻。
为了使劳动教育能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意见》又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使要求可执行:用3—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我校蔡校早就树立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的教育思想,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劳动教育不落空。
学校从统筹协调、师资建设、资源开发、督导评价等方面入手,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机制。
明确劳动教育总负责人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各行政部门间的统筹协调。
建立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积极探索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一方面做到“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另一方面因校制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建立校内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们认为,劳动教育要全面突围,就要坚持正确导向,抓住落实课程、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鼓励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劳动教育要在教育中落地生根,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规划,创新思路,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细则,使劳动教育不跑偏。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