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11月(王琳)
发布时间:2015-11-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琳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做最好的教师》
|
||
作 者
|
高金英
|
阅 读 时 间
|
2015.11
|
教 师 姓 名
|
王琳
|
年 段、学 科
|
九年级化学
|
精彩摘录:
那么怎样才算具备良好的师德?师业、师风、师能、师爱不可或缺。
师业,即具有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勤业意识。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敬业爱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其表现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具有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师能,即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骄傲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筑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教育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
师风,即学为人师,身正为范。 师风表现在下边的四个方面:①以身作则。它有着种种表现,特别要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等;②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不可缺少与同事、与家长团结协作的行为;③廉洁从教。教师廉洁与否,学生看得特别清楚,所以要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④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中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言行。
师爱,师爱是师德的灵魂。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感情投入与回报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育人”的根本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
|||
读书感悟: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健康而快乐的活着的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升华。并非要像可乐加工厂那样,把学生打造成包装一样的可乐。因此,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必须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若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班主任则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因为,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的身心进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感化。一个教师不在于学历的高低,重在师德。而师德的核心是“爱”。只有真正地爱学生,才能掌握成功的教育管理方法。
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曾作了一项实验:她把两小束一样的常春藤分别栽在两个相同的花盆里,给两束常春藤相同的阳光、相同的水,但不同的注意力。她把一束常春藤放在厨房里的柜台上,让它远离师生的注意,而另一束放在大教室的壁炉架上,然后对她的学生说:“在今后的每一天,我们都将对着放在壁炉架上的这束常春藤唱歌,我们将告诉它我们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的美丽。我们将用我们的善意和关怀来滋润这束常春藤。”四个星期后,实验的结果令老师和孩子们大吃一惊。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长得又长又细,病怏怏的,一点都不精神;但是大教室里的那束则完全不同,它在歌声和语言的滋润下,长得很旺盛:叶子黑油油的,汁多而肥美,比原来大了三倍之多。每当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和说话声,它仿佛就能感觉到孩子们的关怀,叶子就兴致勃勃地摇曳起来。后来这位专家把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也搬到了大教室,和壁炉架上的那束放在一起,不到三个星期,第二束常春藤就赶上了第一束。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关注竟引起如此大的差异。连常春藤的成长都渴望善意的关怀,更何况成长中的孩子。
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能让学生带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人生。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温暖的话语带给他们的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或许,在给他们自信的同时,会催生出一个个人才,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