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11月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5-11-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连媛媛

 

书籍或文章名称
 备好学养这堂课
作      者
高金英
阅 读 时 间
2015.11 
教 师 姓 名
  连媛媛
年 段、学 科
八年级物理 
精彩摘录:
作为人师,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的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得更好,更加地吸引学生,就必须要读书、读好书。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人文修养,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可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读书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读书感悟:
学生的高度源于教师的深度,眼界,就是来自人的眼睛和心灵的看待、体验世界的大小宽窄度。作为知识人和育人者的教师的深度就是眼界要开阔,教师的眼界开阔应包括知识的渊博、思维的敏捷、胸襟的宽阔和见识的广博。
知识渊博,才能境界高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东西方教育思想,不断批判地吸收东、西方教育思想,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知识渊博了,他的眼界开阔了,所以他能“山登绝顶我为峰”,站在教育的最高点俯瞰教育。
思维敏捷,才能力透纸背。敏锐的思维一半来自于先天,一半来自于后天的培植与呵护。曹植七步为诗,令兄长汗颜,摆脱危险,是一种敏捷;解缙七步为诗,令长者叹服,也是一种敏捷。他们的敏捷有天才的成分,但与他们广博的学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分不开。要培植好思维,就必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的规律性对良好心境和敏锐思维的培植至关重要.
胸怀宽广,才能包容天下。郑板桥任潍县知府时,他的亲戚因建房与邻居争地盘发生争执而打官司,当地知府判他亲戚败诉,于是他亲戚致信郑板桥,希望他与同僚说情,郑板桥读信后,提笔赋诗一气呵成:“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亲戚收信后非常高兴,与邻居和解。郑板桥宽阔的胸襟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能化干戈为玉帛,教师为人师就要有这种包容的境界。有包容之心,才能容下每一个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包容之心呢?一是要做到“无欲、无己”。无欲则无求于人,无求于人则刚,无己则能物我两忘,摈除师道尊严,多求心灵付出,不求功利回报;二是要做到“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己之所欲,未必施于人”。这样才能换位思考,不固执,不偏激,宽待学生,善待学生,与生为友;三是要做到“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不知人也”。不要抱怨他人或学生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要多去反思自己是否未完全了解或理解学生,教师要去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正确面对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用人生的大标杆而不是用成绩和自我功利的小标杆去衡量学生。教师应直指学生心灵的成长,当今时代社会信息量大,独生子女多,特殊家庭多,留守儿童多,学生除了视野开阔以外,自我意识很强,观点很偏激,教育难度很大,教师很迷惘、困惑,教育承载的东西很多,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这说明新时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包容是一种境界,一种新时期教师必须达到的境界!
见识面广,才能游刃有余。教师的职业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师社会接触面比较窄,所以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上多少会有些“迂愚之气”,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的眼界虽然已越来越开阔,但学生更开阔、更张扬、更个性化、更富有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了解社会和自然信息,亲密接触自然,亲密接触社会,亲密接触历史和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底蕴。老子为了寻找物我相忘的境界,去遨游天下,终得道家精髓。孔子为求渊博,以资求育人之良法,走下杏坛,走出书斋,“访封邑以求周礼,观山川以悟人生,游列国以饱文章,”虽有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初衷,但山川的洗礼、文化的熏陶开阔了他的视野,为其漫游十四年后重返杏坛成为更加成熟的教育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收获了书本上收获不到的见识,感悟到了书本上感悟不到的人生道理,眼界更加开阔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思古。教师应做仁智者,利用寒暑假访山川,游古迹,悟人生,切不可沉迷于俗务。否则难免“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孤陋而寡闻,见笑于大方之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