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卜建英读书笔记(12月)
发布时间:2015-1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卜建英

 

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卜 建 英
作为一个老师,到底如何把握教育机智,又如何运用呢?教学机智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技能,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智能表现。在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偶发事件时,方案虽多种多样,但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去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门艺术。 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只是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  
1.爱心是前提——虚心、宽容地对待学生是教师机智地 处理偶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教育是用爱构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就的奥秘所在,而且这种爱,不单单指老师对学生所赋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这种爱,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真正地去爱学生,关心、体谅学生,在创造性地运 用教学机智时,才能从偶发事件中探求出学生的潜在动机、思想奥秘,并能抓住偶发事件这一契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的爱心具体体现在教师要虚心、宽容地对待每一位 学生。虚心、宽容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是处理 偶发事件的心理基础。学会宽容,是一个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一把利剑。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 宽容,更是一名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学生毕竟还是涉世未深的、自控能力不很完善的青少年,所以作为老师,即使在一些偶发事件中,自己尊严受到挑战,感情和威信受到损害,教师也应该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不完善, 切忌居高临下,或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对待当事人。否则,只能使事态更加恶化。许多教育实践证明,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也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与理解,才能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2.适度的原则——要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教师必须做到掌握分寸,宽严相宜。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要多理解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宽容与信任,但宽容不是软弱无能,无原则地迁就,也不是对学生的高度不负责任,更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和纵容包庇。因此;在对待偶发事件时,教师在采取任何措施与手段时都要掌握分寸,宽严相宜。教师情感的流露,处理的宽严以及批评语言的措词等方面都需要老师精心加以把握,切忌情绪激动、急不择言。而且在采用惩罚的措施时,也一定要掌握分寸,慎而又慎,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信,也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方法多样——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多种方法,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之内。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灵活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要做到择机而教。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处理。而教育机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具体 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富于想象,灵活多变,根据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态度要严肃而柔和,切忌遇事怒火中烧,粗暴对待,要运用教学机智灵活而巧妙地处理。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对学生思想产生强烈震动与深刻印象的,用趁热加工法效果要好;对一些需要有充裕时间去考虑的,用冷却处理法效果好;对范围影响不大的,教师通过目光、提问等暗示方法来处理;对教师出现错误而又不能马上找出错误所在的,则采取共同讨论法等。因此,教师需要视偶发事件的成因灵活地加以处理,正所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4.态度诚恳——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偶发事件,教师还要 注意实事求是,切忌用一个错误代替另一个错误。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一群有思维、有想象、有语言的活生生的人。尽管老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准备,考虑再三,但在课堂上仍然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自身的失误,例如:语文老师读错了字;数学老师算错了数学;英语老师拼错了单词;历史老师记错了年代??或者有的教师碰到被学生问题问住的尴尬局面等。在面对自身失误时,不少老师遮遮掩掩,原想蒙混过关,保住所谓的“面子”,实际上却是用一个错误掩盖了另一个错误,误人子弟。而在答不上学生问题时,也很少敢说“不知道”,仿佛说“不知道”是一件丢人的事。其实,有时候老师坦诚、机智地说出不知道,学生往往会加深对教师的信任感。更何况,有些问题,本身就很难找到圆满、完整的答案。因此,在发现错误时,机智的老师不但勇敢地承认错误,而且还及时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信息, 把失误作为督促自身完善的动力。不但纠正了自身的失误,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使他们不犯同样的错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