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师者的心田——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王颖)
发布时间:2015-12-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颖
种好师者的心田
——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礼河实验学校 王颖
读书可以让空虚的人变得充实,可以让无知的人变得渊博,可以让狭隘的人变得开阔,可以让肤浅的人变得深邃。最近我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她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结合她的教学实验与实践,为教师写成的一本教育科学普及读物。初读之,让人感动: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感受到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觉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前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在学生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很多教师都说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高老师在书中提出的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教育。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尽量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共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衡量考评,它成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地养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虽然我班的学生是一锅大杂脍,但我们从来不会有放弃某一位学生的想法。
高老师也说过“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这就要我们学会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间,西征大将军年羹尧年幼玩劣,桀骜不驯,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张榜募师,一位老先生应募。年父以实情相告:“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信道:“固闻之。”老先生三次试探:先关门“取胡琴弹之”,年闻破门求学,继而辍止。后关门“吹胡笳”,年求学又辍止;先生再“戏习拳棒”,年破门“跃入”,后习武棒拳并举,终使纨绔子弟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年羹尧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认定年羹尧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张“有教无类”,更注重“启发诱导”,那位老先生诱导年羹尧用了三种方法,而只有第三种方法才能触及到年羹尧的兴奋点,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潜能。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
现在有些学生厌学情绪较重,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我们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
要学会信任与赏识学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啊,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我经常告诫自己课堂上一定要放眼整体,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能有盲区或有意遗漏。因为还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并不存在优生与学困生之分,如果老师把暂时落后的学生视作关注生,而不加耐心呵护赏识,也许以后也就真的多了一名学困生。不仅学生需要赏识,我们的老师也需要赏识,因为有了赏识,我们的学生与老师才会变得阳光。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这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需要教师的感情投入,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的我,铭记了高老师的一句话“种好师者的心田”!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