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育有个名字叫平等(吴玉莉)
发布时间:2015-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玉莉

 

                               教育有个名字叫平等(吴玉莉)
这学期我拜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一书,里面有篇文章叫《教育有个名字叫尊重》。文章主要讲到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高老师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想来我做老师也快20年了,很多教学课堂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有些事看起来是经常发生的,感觉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在读了高老师的书后感觉教育无小事,平等很重要。大家肯定对以下的场景很熟悉。
场景一:课间休息,一学生来到办公室:“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老师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老师!”然后走了。
场景二:上课了,是阅读课。学生在下面做阅读课,老师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老师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老师:“老师,用我的笔吧!”“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有一个学生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老师的手中——在递到老师手中之前,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两个场景是我们教师都会经历的一幕,是很普通的事,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
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老师借杯子,老师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老师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老师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我当然不是说,老师向学生借笔时学生叫我们自己拿,才是正常的;不,我认为学生把笔递给老师是对人起码的尊重。问题是,学生跟老师借水杯时,老师为什么没有亲自把水杯递给她呢?——说实话,当时估计老师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因为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老师,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老师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们是老师!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师生平等与否,往往通过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且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但也许恰恰通过许多“不经意”的“细节”,我们就正在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既然民主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人际之间的平等。让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确立平等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种“平等”,这是我们教育的分内之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还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纪面前的一视同仁,懂得尊重、维护自身与他人权利的道理。努力使学生具备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与人合作,重视各种横向联系的生活态度。有一句话很流行叫“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我理解这句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我这样说,是想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由教师的所谓“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蕴含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绝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任务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
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引领责任的教师,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比学生更成熟、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才是真正自然而然的平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