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引入故事收奇效
---读《最好的教师》有感
礼河实验学校 刘瑛
这个学期我们有幸拜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顿时深深地被她那崇高的师德师魂所感动,被她那乐观与敬业所感染,更被她践行教育过程中鲜活生动的教学实例震撼,给我带来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书中第四讲“左手教育学 右手心理学”中的“做个讲故事的高手”我颇感兴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老师十分善于利用“小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大道理”。的确,生活中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我们稍加细想就会品出许多哲理。比如在教低年级音乐时,根据低年级孩子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导入。即把音乐作品的背景材料编成富有情景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同时通过“身临其境”,引导幼儿融入音乐作品中。如我在教《迷路的小鸭子》时,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歌曲的内容,采用了故事导入:教师戴上头饰,学做小花鸭,开始讲述故事情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学做小花鸭,动情地“呷呷呷、呷呷呷呷、哭着叫妈妈”;再后一段是小花鸭学做小朋友,表现出帮助弱小同伴的快乐情感;然后,教师又经由小花鸭的口吻,感谢小朋友们帮助了它。至此,再配上歌曲的旋律,孩子们有前面的故事作铺垫,一下子理解了整个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习歌曲的兴趣,并很乐意就学唱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无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这几年连续从事写字教学,孩子们总觉得写字是多么枯燥的事,要么没耐心听讲,要么草草写完,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求勤法,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历代的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更是激励后人,在写字课中用书法家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爱,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合适不过了。如:柳公权小时候的故事“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王羲之以墨当饭、郑板桥妻背练字、怀素和尚练字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明白每位书法家成功都和他们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情动而辞发”,练笔也就成为学生自主自愿的活动。讲故事、猜谜语、读儿歌、看动画等方法穿插于写字课。例如,讲“王羲之墨汁当醋”“白居易苦练书法”“怀素芭蕉叶上练字”等有趣的故事;唱“笔画要领歌”“笔顺写法儿歌”等儿歌;看“神笔马良”“大书法家王羲之”等精彩动画视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兴致勃勃。这样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又使学生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为上好写字课做好开端。
书看多了,肚子里的东西也就多了。在发现学生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时,脑海中就会适时跳出看过的一个又一个动人且富有哲理的故事。因为快乐着阅读,所以教学越来越轻松,学生也越来越快乐。当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怕受到别人的嘲笑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我就会讲一只耳聋的青蛙的故事给他们听。从前,有一只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比赛。比赛的终点是一个非常高的铁塔的塔顶。一大群青蛙围着铁塔看比赛,围观者为他们加油。比赛开始了!老实说,这群青蛙没有谁相信,这些小小的青蛙会到达塔顶,他们都在议论,“这太难了!!它们肯定到不了塔顶!它们绝不可能成功的,塔太高了!”听到这些,一只接一只青蛙开始泄气了,除了那几只情绪高涨的青蛙还在往上爬。群蛙继续喊着说:“这太难了!没有谁能爬上顶的!” 越来越多的青蛙累坏了,退出了比赛,惟有一只青蛙还在越爬越高。,一点没有放弃的意思。最后,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退出了比赛,除了有一只青蛙,它费了很大劲,终于成了唯一一只到达塔顶的胜利者。很自然,其它所有青蛙都想知道“胜利者”是怎么成功的?有一只青蛙还跑上去问了那只“胜利者”,你哪来那么大的力气爬到塔顶?结果发现这只青蛙是个聋子。在一起欣赏完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大声的喊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当学生学习嫌累,不想付出,失去努力方向时,我就会给他们讲一位老船长的故事。一艘货轮卸货返航时,突然遭遇巨大风暴,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在这个危急时刻,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往货舱里灌水?水手们惊呆了,这个时候本来就危险,怎么还能往里面灌水呢?这不是自找死路吗?老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水手们将信将疑地照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越来越高,货舱渐渐地平稳了。在那个波涛滚滚的海面上,货轮不再害怕风暴的袭击了。船长告诉水手:“一只空木桶很容易被风吹翻,如果装满了水,风是吹不到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而空船才是最危险的。”我会告诉学生: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一艘负重前行的船。心头时常被责任感压着,才能砥砺人生坚稳的脚步。只有艰辛的付出,才会收获幸福和快乐。
我发现,教学中讲故事的方式,比任何说教更有益。一个个经典故事就像茫茫黑夜中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学生迷茫的心灵星空;又像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饥渴难耐时看到的一块块绿洲,给了他们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时,我发现学生对于枯燥的讲解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于是灵机一动,把平时搜集到的教育故事“抖”了出来,把他们逗得捧腹大笑…… 我讲到辨析组词:“惭”和“渐”的时候,我说了我曾经看到的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学生,老师让他起来读课文,可是他平时听课识字不认真,把“惭愧”一词读成了“渐鬼”,他说的是:“我很渐(见)鬼。”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真是见鬼了啊。”学生捧腹大笑。我借机说:咱们识字一定要认真,可别像这位小同学那样犯了见鬼的毛病哟。我们班有好几个孩子写字时总是处理不好间架结构,把字写得不想字。我又讲了另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学生平时写字分太开,乍一看就像两个字似的。有一次他念自己的作文时竟把“默默地工作”念成了“黑犬黑犬地工作”。你们看,书写不认真不单是美观的问题,还会影响语言表达,闹出大笑话来。孩子们听这些故事特别专注,大家听完之后笑得前俯后仰,一扫枯燥讲解所带来的疲倦。我又乘机说教:“现在笑别人是很轻松的一件事。但是你若识字、写字不认真,他日被笑的可能就是你了。那时的滋味可不像现在这样哟。”他们听了频频点头。我想,也许这样的故事不但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印在他们的小脑瓜中,时时提醒他们识字认真、写字认真! 平时上课我们都难免会有枯燥无聊的感觉吧?也许我们换换方式,会给学生别样的感受,或许学生也会给你别样的惊喜!
有一段时间,班级的学生干部总是为一些小事情和学生之间闹别扭。我推荐他读《名人成长故事》。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韩信胯下受辱”。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后来韩信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刘邦手下的一位将军。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人,要心胸广,有容人之量,不要为一点点小事就和别人计较,要忍耐。倘若韩信当时头脑一热,真的拔剑将那个人杀了,韩信也就不能成为大将军,也就不能流芳百世了。正好在教学课文《生命桥》从蚁国英雄和老羚羊为保护小羚羊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的学习中,我趁机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在他自己的努力下,已经能较好的处理好同学的关系,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干部。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故事因为其生动、活泼、多样,而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成长故事等等,都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取之不竭的资源。故事教学是舟、是桨,它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故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