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 姜伶
发布时间:2015-12-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姜伶

 

如何尊重和爱学生
                                                                                                                              ——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很荣幸拜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总共分为六章,种好师者的心田、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教学最有效,左手教育学,右手心理学,抓住教育的契机,不做名师做明师这六个方面展开叙述,书中呈现了一件件用爱心堆彻的感人事迹,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真实事例,让我颇有感触。
书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言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的确,我们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就好比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一个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的认同。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这是美国学者艾玛逊的名言,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或许不够重视,“了解学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条重要的“教育秘诀”。教师了解、尊重爱护自己的学生,又会促使学生自尊心的树立。实践证明,自尊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将会促使他们努力地、创造性地学习,力争先进,不甘落后,会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积极完成集体交给的各项任务。
健康是每个公民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基础。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发展阶段,对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损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并且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知识。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偏激,出现过错。但是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容易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纠正。教师对学生要采取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危害;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名誉。比如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随意开除,尊重学生人格尊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动辄以停课停学作为惩罚学生的杀手锏,把一些本应在学校享受教育的学生推向社会,引发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受教育权利是一项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对受教育者的一个郑重承诺,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维护受教育者的这一基本权利为前提。而以上几点是自己的心得,在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许多细节上需要尊重学生,今天我们尊重了他们,明天踏上社会后他们才能尊重他人。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也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老师的关键。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那么,作为老师们应如何去爱学生呢?
一、爱学生就要全面了解学生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教育工作、避免教育盲点以及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初接新班,我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没有什么缺点,再了解孩子以前的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了解了学生的一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
二、爱学生就要关怀体贴学生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里有一点特别要强调,老师关怀体贴学生要全面、公平,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和要求。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更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三、爱学生就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主要指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位置,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就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予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尊重、理解、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主品格的养料。
四、爱学生就要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封建家长式的爱,不应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把爱洒向学生,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去关心和帮助他们。不平等的爱将会扼杀学生的爱心,它不可能得到爱的回报。中国出现的一代“小皇帝”就是明证,他们只晓得无偿接受别人的爱,根本就不懂得爱的回应。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无论智商、性别、家庭背景等如何不同,但他们应该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平等相待。正如《简爱》中的女主人公所说:虽然上帝没有赋予我财富和美貌,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当我们死后,将经过坟墓平等地来到上帝的面前。此外,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你每处理一件事情,学生都会把你对他的处理与你对别人的处理进行比较。公平才能产生认同,厚此薄彼必然产生逆反和抵触。
五、爱学生就要理智地引导学生。
爱学生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对家长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这就要求老师爱学生要深入的毫无保留的爱,但我认为爱学生更要理智的爱,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一味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代学生“拾柴”、“烧火”、“做饭”,甚至于出现了代学生“品味”的怪现象。教育者将无微不至的关怀,方方面面的照顾,多种形式的包办代替视为无私的爱。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势必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失去自理能力,失掉自立意识,丧失自强精神。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者的任务不在于交给下一代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在于引导并帮助他们用智慧和力量去创造新的世界。”因此,老师一定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老师不为其“做饭”、不为其“穿衣”、不代其“品味”,而只能进行引导,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爱。
阅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让我了解了最好的教育就在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里,就在我们教师的师爱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