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王琳)
发布时间:2016-1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王琳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时,正是和女儿一起学习我国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的时候。很多时日,脑海里总觉得这两本读物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关联:我们为何让孩子接受教育?我们该以怎样的情怀对待教育?我们的教育方法又该如何行之有效?
一、 明其理,乐所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绝大多数孩子的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也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这样教孩子是以恐惧为基础的,显然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教育是为了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应该得到的是正强化。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他强调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纵观我们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是初中,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很多教室。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却令人叹息——仅仅是为了取悦别人,而非为了自己的成长。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这些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他们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一如“鸡蛋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一样,在学习的“动力”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教育也是枉然。因此,在教育伊始,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动机。“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正面的价值引导,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明其理,乐所学”。
二、 教之道,贵以专
书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雷夫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在化学课上,一个女孩因为找不到灯芯,眼里噙着泪。为了让这个女孩有一次成功的实验,雷夫老师决定停下来帮助她。由于灯芯太小,所以雷夫老师将头靠的离酒精灯很近,由于太专注,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发觉……我非常感动于事后雷夫老师对于自己所说的话,“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能像雷夫老师那样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用教师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我们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教之道,贵以专”,专注的老师惹人赞!
三、 教无法,有义方
不同的课堂,雷夫老师所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如在教授地理知识时,雷夫老师用“小组积分”进行,既练习了“团队合作”、“倾听技巧”以及“协商让步”,又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教授数学知识时,雷夫老师则用Buzz来训练数字的倍数问题、质数等,学生们乐此不疲。又比如看电影,雷夫老师会在看电影之前先给学生讲解电影里难懂的片段,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喜爱和了解历史。劳动节、教师集会时都会安排一些电影给学生欣赏,增加知识面。此外,雷夫老师还利用运动赛事来教育学生如何保持风度与运动家精神等等。其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雷夫老师对于班里一位不交作业孩子的教育。平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如果看到一贯这样的学生可能早就忍耐不住,开口就问“你的作业呢?为什么不完成作业?”但是雷夫老师却低下身子说他相信她,然后提醒她注意别乱放东西,让她挑选一位同伴中午帮助她整理资料袋。结果,那个孩子的作业再也没有找不到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陶行知3颗塘”的故事,面对学生的错误,陶行知先生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重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有时,面对学生所犯错误,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促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纠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材施教,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也必有所成长。“教无法,有义方”,让我们一起做教育上的“窦燕山”吧!
有时,我们在教育的路上行走得太过匆忙,反而迷糊了教育的初衷是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的路上,若能像雷夫老师那般,拾得初心,守得初衷,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必将是满园春光!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