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雷夫老师那样教数学》-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发布时间:2016-12-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燕华
像雷夫老师那样教数学
____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吴燕华
我怀着迫切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次次的被雷夫老师对教育的真情投入感动着,被雷夫老师对于教育的执着追求激励着。雷夫老师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爱心是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我这个老师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在洛杉矶中心这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雷夫老师用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用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在看完《加加看》这一章节后,我深受启发,对于进行数学学科教学的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严谨的,同时也是单调枯燥的基础学科,上课过程中是没有什么趣味性、幽默性可言的,也无法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学习数学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是因为考试不得已而学之。但是雷夫老师却做到了,他的学生们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会学数学,从不会把学习数学作为是一种负担,而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这与雷夫老师精心投入设计每一个教学知识点,每一节教学内容是分不开的。他在教学中设计一个个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学习专家们有效的方法,与孩子们一起设计考题以及探讨考试技巧,更重要的是他遵循“重质不重量的原则”,遵循:“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的原则,使得他的数学教学和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始终在轻松、愉快、高效的氛围中完成。
曾经我们之间的心情感受是如此的相像,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中,面对着不同却又相似的学生,重复着我不变的教学模式和风格,而雷夫老师不断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力量创造出奇迹。感受着他全身心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身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除了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份责任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投入一份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
一、提供好玩的材料给学生玩
为了使学生玩好数学,要更多地思考一些供学生玩的数学素材,从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实践中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材料,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玩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数铅笔)”时,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拍乒乓球比赛,边拍边数数,看谁先拍到100下,学生很快地数出了100以内的数。接着让每个组的学生自己排队,并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每排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这时学生情绪高昂,进行讨论、尝试,得出十个一排地进行排队比较简便,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的结论。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自由组队”游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要求很快地数出本组的人数,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数法,再说说本组人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上述教学,重新设计了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让数学不再使学生感到望而生畏,而且使他们在自我学习活动中都有收获,学得轻松愉快。
二、优化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玩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采用儿童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方式来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愉快思考的场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感到“数学好玩”。例如:教学“认识元、角、分(买文具)”时,我让学生走出校园,利用课外时间和父母一起到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小小文具店”的模拟生活情境,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文具:尺子、铅笔、橡皮、笔盒、作业本等,让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他组员用准备好的“人民币”去尝试购买自己需要的文具。进而,再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有1元钱,你能买什么文具?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十几种不同的购物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玩得尽兴,学得轻松,更好地在玩中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探索地学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把物体的一个面,用力压在桌面的细沙上,把图形印下来。然后设疑:老师想把你们印的图形,拿起来给全班小朋友看,你们看得见吗?“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当学生觉得在细沙上印图形的方法不方便全体学生观看时,产生了认知的不平衡,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进而,我让学生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全班都看见自己印的图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拿下去给小朋友看,放到投影仪上看,把沙子弄湿竖起来看,用印油印在纸上,把物体压在纸上用笔描……等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接着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具动手印或描,把物体的面印或画在白纸上,并展示自己的作品。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悟,进一步感受到“面在体上”。这样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氛围,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而且创新品质得到了发展。
总之要用我的爱心和智慧创造属于我的奇迹,用雷夫老师的原则:“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勉励自己!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