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蒋维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蒋维燕)
发布时间:2012-12-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维燕

 

爱是一粒种子,有播种必然有收获。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把爱献给家庭,会收获生活的幸福;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把爱献给学校,会收获教书育人的快乐;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个体,把爱献给社会,会收获来自社会的回报……爱心如同太阳,照亮别人,也照耀自己,使世界熠熠生辉。
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教师”是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和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进行教育的原动力。这是因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不爱幼儿、不懂得如何施爱于幼儿的教师没有资格做幼儿教师。热爱幼儿,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爱应该与教育同在。
实现“在育人中教书”有一个关键的诀窍,就是要赢得学生的心;而赢得心的奥秘,我的总结就是一个字——爱。只要能自己的爱心赢得学生对你的爱,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就会对你组织的学习感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要帮学生开启智慧,掌握方法。因此,用爱心激发兴趣,辅以思想启蒙,成为促使学生迈向学习殿堂的“金钥匙”,成功指日可待;对学生而言,有了成功的第一次,他自然就会主动追求“下一次”……就这样,不断往复,形成学生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这就“以爱育家”教学的本质和奥秘!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艺术。试想,你爱学生,和学生关系融洽、亲密无间,但是课教得枯燥无味,学生上你的课索然无趣,毫无积极性,其结果也不分引发学生对你的尊重和信任,师生间的亲密肯定会大大降低。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对老师评价时,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你,一定要让他们喜欢你讲的课。
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不仅仅靠教学的魅力,还要靠自己人格的魅力。特别是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能能仅靠课上来建立,更要多接触学生,多和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和教师的交往中,感悟到老师的爱,从而和教师亲,使得他们喜欢这一学科学科。《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            
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