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何容易》读后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俞红亚
《教育:谈何容易》这本书是江苏名师王开东老师的经典教育随笔集。通过他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对教育人物的评价和对教育案例的剖析思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博学与审问、慎思与明辨、笃信与践行、睿智与纯真,看到他作为一个教育人对理想教育的不懈追求。
在《教育,要相信种子和岁月》一中写到:好的教育应该是朴实无华的,要回到教育最基本的立场。教育,是急不得的。急功近利,急躁冒进、揠苗助长都是不当的。教育,需要平静和平和,需要细致和细腻,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心理等待。教育,要相信种子和岁月,这是教育的唯一出路。当下的现状是,教师每天忙忙碌碌,备课、批卷、出题、辅导,课堂上声嘶力竭,恨不得每节课“高大全快”,一讲全懂,考试全会,而结果往往令人一声叹息,于是“恨铁不成钢”。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中考压力,像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他们叛逆之后隐藏的无助与孤单。为什么有时候看到这些学生会觉得厌烦呢?我们有点无奈地把学生成绩好坏作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标尺,所以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就把他们教得聪明非凡。我们不要忘记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功利的教学并没有关注人长远的成长,没有关注人精神的发育和丰富,没有关注到终极价值的取向,过去和将来都被抽空了,题海漫游,学生没有宽裕的自由的时间去沉思和体验,心智不能自由发展。有一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很有希望考上四星高中的孩子,却退学了,他说,宁可种田,也不要学习,让家长和老师百思不得其解,还有更令人痛心的是所谓优秀学生的自杀。作为教育者,我们没有责任吗?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剥夺了他们各种选择的权利,没有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
王开东老师心中理想的教育是:让孩子们眼界开阔,精神舒展,灵魂自由。真正的“爱的教育”,不是说教,不是强制,不是怜悯,不是讽刺,它是一种最纯真的感情,教育应该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应该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打开一扇扇窗口,让他们懂得尊重、宽容、感恩、责任、合作、谦虚、勇气、乐观﹍﹍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这纯真、快乐与勇气,并独立地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在自序《谁若能点燃闪电》中,诚实而坦率的玛丽老师用最朴素的言语阐述了老师可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令一位公司首席执行官瞠目结舌。学习玛丽老师吧,不再抱怨,不再彷徨,从有限的自我做起,树立教师的职业尊严,用一颗真善美的心去唤醒、鼓舞、激励学生的生命激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