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做一个有“底线”的老师
——读《教育:谈何容易》有感
发布时间:2019-08-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燕萍

今年暑假,学校给所有的老师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书叫《教育:谈何容易》。当我读完后,不禁心潮澎湃,特别在读到师生关系和老师境界这一章,感受颇多。

    毋庸置疑, 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 很多教育专家致力于探讨师生关系,追究师生关系带来教育成效的最大化,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好的动机,未必产生好的成效。 有时甚至于混淆是非,造成混乱。譬如师生平等,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于是,很多专家都在意淫,最好的老师,应该“如母亲般的慈爱,如父亲般严厉,如朋友般坦诚”。师生平等应该是这个样子吗?如果应该是这个样子, 它的理据是什么?如果不应该是这个样子,那恰切的师生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不少人认为所谓的师生平等, 就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大一统,一视同仁,以便亲密无间。为了达到这种平等,一些老师放低身段,降低教师权威, 放弃师道尊严, 乐于做和事佬、好好先生,甚至鼓励学生揭自己的短,出自己的洋相, 以为这才是民主,公平,平等,孰料学生并不买账,反而无法无天,在老师头上做巢,拉屎,最终造成了逆向的师生不平等。这种逆向的师生不平等一旦造成,正常的师生关系都维护不了,本来还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育还怎么进行? 遑论什么教育成效?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山东五莲县的杨守梅老师,可谓是牵动着每一个老师的心。被停职、被处罚、被纳入“黑名单”的她,可谓是牵动着每一个老师的心。其实,杨老师的事件说得上特殊,也不算特殊。回顾整件事情,甚至有几分熟悉的感觉。先是,学生逃课,老师惩罚,据说用了课本抽打学生(至今未能证实),老师就因为“体罚学生”而受到学校的惩罚:    停职一个月;向当事人及家长道歉;做书面检讨;取消评优资格且师德考核为不合格;党内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承担诊疗费等费用。然后,教体局在学校处理的基础上再追加处理意见,扣绩效工资;不再签合同;纳入“黑名单”!这么优秀的老师,带出了多届市高考状元,甚至在出事之后所带的班的中考成绩仍然拿下全县第一名,她不应该受到如此苛刻的待遇。甚至可以说,她本就值得所有人的尊重。有责任的老师才会认真管教学生,虽然方法可以商榷,但教书育人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不要逼得老师不敢管学生,更不能让老师成了“高危职业”。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可是现在高喊着师生关系要平等、民主,过于强调它的神圣性和家庭性,有害无益。 如果真像父母一样教育孩子,问题就大了去了。古人易子而教不就是为了杜绝父母教育的弊端? 而我们现在却把最好的师生关系界定为此,不是太荒唐了吗?其实,师生平等的要义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底线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格。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该批评的应该严肃批评, 该教育的绝不能心慈手软,必要时甚至要给予适当体罚,当头棒喝, 促其猛醒。有了痛苦的教训和疼痛,学生或许才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 所谓“打是疼,骂是爱,急了用脚踹”也并非毫无道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不但训斥过学生,甚至还打过一个孩子的耳光。在他看来,只要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利,可以运用非常手段。

那么师生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呢?我始终以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得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第一串钥匙尤最重要。先说尊重。学生是很尊重老师的。你留心过没有?如果教师让一个学生做些小事,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帮忙。这个细节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放大。是的,细节的背后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应当是相互的,学生在心里尊重师长,但如果尊重换来的是不尊重,是对尊重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我们的教育呢?再说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但是教师的“尊重”、“保护”、“关爱”应该有底线的,教师不能等同于父母。

老师的境界可以分为以下几重。第一重境界的老师,永远不会站在舞台前面,张牙舞爪, 而是隐在学生的后面,不扰民,不折腾。 学生只知道有这么个人,丝毫没感到老师的威权, 反而在不知不觉中,由他律变成自律,由他发变成自发,并且认为是自我的发现呢。这就是高明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暗合了道家的“道”。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学生自能作文。”而“不待老师教,学生自我教育”,应该是第一层老师所追求的境界。第二种境界的老师,水平很高,爱心很盛,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无微不至。如前文所述,如慈母一样关心,如严父一样严厉,学生在这样老师的教导下,具有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他们喜欢这样的老师,亲近这样的老师,赞美这样的老师。但这样的老师只给了学生现实的教育高效,无非是让学生考上个理想大学,却未能关注到学生的终身教育,换言之,只是“达人”,而没有“立人”,故只能屈居第二。第三种境界的老师,雷厉风行,努力树立权威人格。他们信奉 “一个人人说好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 “畏之”。一旦告诉了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绝不姑息,决不手软。学生因为害怕,恐惧,因为这种外在的压迫感,而暂时戒除了学生的懒惰,遵守规章,勤奋学习,并最终取得了高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 最四种境界的老师是“温顺”的老师。 这种温顺不一定是性格上的温顺,而是一种策略性的温顺, 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上,而是放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上,以为学生“亲其师,信其教”,于是,千方百计的讨好学生,以博得学生的好感。 孰料学生最为看重的还是老师的水平,“信其教, 还是信在“教”的质量上, 没有金刚钻,仅仅想靠讨好学生来和稀泥,揽瓷器活,必然会左支右绌,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公然欺凌老师,侮辱老师。

总之,尽管现在的大环境让我们的老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有所忌惮,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人民教师,要怀揣教育理想,守住我们的职业道德底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