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教师》有感
礼河实验学校体育组 袁伟平
这学期我认真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书中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朱老师在前言中就擦亮了他眼中的“教师”二字,与孙明霞老师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一开篇就是这样朴实美妙接地气的文字,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打开细细品读,朱老师认真回应着每一位教育困惑者平凡而细碎的命题。在这些因问而答的文章中,充满着朱老师对我们一线教师生活、生命与生涯的深切关怀,这些人生哲理也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长进步。
《致教师》一书主要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作了坦诚解答。全书共分4个章节:一、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二、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三、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四、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书里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老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
作为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
读了《致教师》,让我深深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老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读书就意味着要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这也深深印证了朱老师的那句话: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通晓其中的道理。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尤其是我自己。总会以工作繁忙或是家庭琐事等借口懒于读书。针对此现象,朱老师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细细品味一下,朱老师说的多有道理啊!真的对自己的懒惰行为感到无地自容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朱老师在这本书中悄然把教师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在他眼里,读书就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空气穿过针孔时,比穿过山谷更有快感。新教育中说过,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也许前进道路上仍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会让我收获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