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孔子传》 | ||
作 者 | 鲍鹏山 | 阅 读 时 间 | 2020年7月 |
教 师 姓 名 | 陆永青 | 年 段、学 科 | 五年级英语 |
精彩摘录: 翻阅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孔子传》,读到孔子教育的目的时,让我不禁有醍醐灌顶之感。孔子培养学生,提倡“君子不器”,也就是说他并不希冀于他们仅仅是掌握一门技艺的人员,而是重在育“人”,使学生成为人格意义上大写的人。孔子曾感慨地对子路说:“由,知德者鲜矣!”仲由啊,真正能够理解道德的人很少啊!很多人都把道德看成是有效地实现自己人生的工具一一我为什么做好人?就为得好报。我为什么不做坏人?是怕受恶报。这样的想法很纯朴,但问题是,这里有个潜在的危险:它使人的道德信仰并不坚定。假如某人坚持做好人,时间长了却发现,做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的信仰,他就会疑惑,甚至绝望,道德就崩溃了,不做好人了。 | |||
读书感悟: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他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他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解答。他的学生中有的性格粗鲁、憨厚,有的耿直、淳朴;有的擅长舞剑,有的长于辞令;有的谦虚,有的逞能;有的适合教书,有的适合做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心服口服。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们,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差万别,老师在没有对他们做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就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做到一致,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老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来从这个角度讲,孔子不仅成人了,成为圣人了,最后也成功了,而且是大成功—他影响了一个民族,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心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