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走近孔子的杏坛生涯
发布时间:2020-08-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曹亚明

孔子作为教师的祖师爷,一直让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个暑假,我捧起了鲍鹏山的《孔子传》,对这位祖师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本书按照他的成长顺序写了他的思想发育史。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与我职业息息相关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这本书关于教育也介绍得十分系统和深入。

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理解。

一、教育理念

1、成人之美  孔子认为,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要弘扬一个人伟大高尚的德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完人,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美好的品德通过大学教育,可以把这种美好的德行发挥出来,弘扬出来培养出来,这样叫明德这样的教育,一旦普及至全国百姓,那人民的整体面貌就会焕然一新,就是新民”。这样的引导人向着真善美的方向行走,就是成人之美。我们平时在教育中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常常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告诉他们,自然和人类和谐共生,所以要爱护大自然我们常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告诉孩子,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我们常常教育孩子,志当存高远,这样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才能立于天地之间……这些不都是在成人之美吗?

2、有教无类  孔子之前,官学的生很单纯,就是贵族子弟。孔子的私学生源却很复杂,论语里面有4个字有教无类,这真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至少孔子承认,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的有教无类,让各个阶层的人,各种出身的人都来受教育,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使中华民族从一个蒙昧的时代进入文明的时代。这些不同阶层的人在一起读书讨论,就有很多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所以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大的解放,这跟孔子有关系,有孔子的功劳。

3、文质彬彬  孔子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仅仅有外在的文采是不可以的,仅仅有内在的品质也是不行的,有语言为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认为,内在的品质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品质,就会浮夸虚伪文采和品质,配合恰当,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文质彬彬,就是大学(是孔子时代的大学,弘扬一个人的高尚品德的大学)教育出来的气质,一种气韵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光明磊落的气质孔子办学的目标就是成人,就是要让人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这让我不得不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有很多缺陷。比如,我们国家辛辛苦苦培养的高端人才流入所谓的发达国家却忘记了自己姓什么,说出很多辱没祖先的话语。这种孩子。虽然有高智商,但是他的品质不行是社会的危险品。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谨记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不能培养出这样的下一代。

孔子的教育理念博大精深,,比如学做减法,简而言之就是教育人要知足常乐,现在还熠熠生辉,他的教学方法也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借鉴。以下是我读了这本书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对孔子的教学经验作概括的时候,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说孔子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教育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禀赋性格,给他们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不同的法,这就是因材施教。比如说,孔子门下有两个性格迥异的学生——子路和冉求。子路很勇敢,但做事很莽撞,风风火火,不计后果,可是冉求呢,小心翼翼,察言观色,非常拘谨,做事情翻来覆去考虑。有一回子路来问孔子老师,我如果听到了一件正确的事,我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孔子说那怎么可以,你有父亲兄长在,你至少要问问他们,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子路走了,冉求来了,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说是呀,你既然觉得正确,就应该马上做,还犹豫什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孔子是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年龄等,进行不同的教学,这就是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对我们现在的大班化教学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班级里四五十个学生个不同,有的比较内向,有的比较好动。面对内向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大胆出去走一走,不要老是待在座位上。对于调皮的学生,我们要他能够坐在位置上定定心心书。对于乖巧听话的学生,我们老师要温和对待他们,但是对待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学生犯了错,我们老师有的时候也需要疾言厉色。

2、循循善诱  孔子的教学,是智慧的他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往往把课堂搬到了生活当中,游戏之中比如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去郊游,看到了泗水正日夜不停地奔,就生发了许多感想。大意就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孔子从水中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志。接下来,他就和他的弟子们一边弹琴鼓瑟,一边交流学习心得。他的弟子们也从他的言论当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今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子路说愿意把好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共享,颜回说做人要谦虚低调……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像他那样更加睿智地教学吗?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机智。很多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比如薛法根老师,就是具备了智慧的教,令人拍案叫绝的。

3、温故知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真正的好老师,不但要有知识,而且,还要能教学生判断是非。20岁的孔子只能算是温故,30岁的孔子才能算知新,而只有“故”为基础,才能根据正确的价值观对纷纭世事作判断,真正立起来。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知新,其实是对过去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而有新的发现。比如说,到了一定时间,老师要给大家归纳整理,经常用图表的方式呈现,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把所学内容构建到知识库里面去,更好地理解。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

当然,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好学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句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是一个善教的老师,知道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要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还懂得学习要触类旁通: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都值得我们教育者好好揣摩,灵活运用。

 

15岁的孔子,发愤志于学他意气风发,充满理想。最终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一位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至圣先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和他的三千弟子,一群颠沛流离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在春秋的时空里,气宇轩昂屹立于天地之间,守护着自己的激情与理想,创造和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和承担了一个民族的价值,书写了熠熠生辉的杏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