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孔子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8-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成林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孔子传》读后感

成林 礼河实验学校

提及孔子,三四岁初入学途的孩童,能边摆头,边滔滔不绝道:“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孔先生一直活在了我们的书本里,试卷里,电视上,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在我的感觉里,好像提及孔子,谁不能说出一二,可是除了孔子的各种“曰”,搜索高中记忆力有关于“儒学”的一些知识外,还能谈什么呢?为什么这位孔先生就成为了“圣人”?在这个特殊疫情的暑假里,安心读完鲍鹏山的《孔子传》后,脑子里慢慢有了具象,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能在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历久弥新。

人们常说,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想这太阳底下最耀眼的那一束光,最开始的地方肯定是洒在孔子这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身上。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的是“志于学”,而不是“吾十有五而学”。“学”与“志于学”是不同的,“志于学”之前,一定有一个学的过程,学出了兴趣,明确了志向,悟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然后才“志于学”。

孔子十五岁,他就坚定了自己毕生的目标——研究学问,追求真理。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是非常艰苦的,他靠着母亲生活,他的启蒙之学便是嬉戏中的礼乐文化,在简单的嬉戏中,孔子有着超越一般同龄人的兴趣,这是对一种伟大文化的兴趣,是对伟大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便是谋生之学,孔子当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正是艰难的生活条件,磨练了他的坚韧品格以及卓越的才能。再而是谋仕之学——传统儒业,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的孔子就领略到:人生有超越于谋生。超越于谋仕之上的价值,那就是真理,以及为探索真理而存在的学问。

孔子15岁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即追求真理以及探索真理而存在的学问。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这样,要立大格局。

“三十而立”

在这个章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每个教师都想因材施教,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孔子面对子路和冉求,两个学生性格迥异,而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了不同的回答。年龄不同,教法也不同。一个少年,血气还未定,心智和生理都不成熟,这个时候,孔子告诉他,要洁身自好,不要贪图于美色;到了壮年了,血气方刚,人生的事业也展开了,容易和别人发生竞争,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所以孔子告诫说“不要斗”,不要激化矛盾,要和谐;老年人血气衰弱,斗志也没有了,这个时候不要贪心,应该享受自己的余生。这不就是人生真理吗?我们一个班级面对四五十个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各异。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一刀切”,要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有的孩子性格胆小,不自信,我们就要多多给机会,多多鼓励他,有的孩子易娇傲,我们要注意言语方式。这个对于老师来说是很难的,但是只要用心,我想一定会有收获。

“四十不惑“

做人做事,不能太刻意,刻意会显得太有心机。也不能太曲意,曲意会变得很繁琐。做人干净利落一点,洒脱一点,直率一点,是近乎君子的。而刻意去实行道德,曲意去体现善意,结果是让道德变味,使自己变态。实行道德的结果,应该是让我们更加舒展,而不是扭曲啊。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是他不偏执,心怀天下。

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让他们饱览群书,学习六艺,所以颜渊感慨: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我们也应该尽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理想殿堂:让学生有机会前溯历史,上索真知,辗转于古昔圣贤之间,与同窗坐而论道、起而行事。我想我们有责任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环境。

孔子的一身是坎坷的,最低落的人生阶段便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是他并不怨天尤人,欣然受之。作为教师,孔子是我们的光和太阳。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处诗和远方。我们也要如此。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充满热情。就如鲍鹏山老师说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还要有头脑,有眼光,对人间是非、善恶丑美有价值判断力”。

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对学生充满爱心,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帮助他们做更好的人。作为老师,要多一点耐心,让学生真正从心底爱你、敬佩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但仍心向往之”。孔子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如书中最后所写,他已凭着个人巨大的德行和人格魅力,穿越千年,凝聚着一个民族。

孔子死了。

孔子万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