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读后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俞红亚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尊称为“天之木铎”。他凭借自己巨大的德行和人格魅力,和弟子们共同思索人生、探讨政治,成为一面光辉的旗帜,凝聚着一个民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一位圣人,用短短的三十八个字叙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正是我们人生的必经阶段,也是我们明理成人的重要历程。而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便是以此为书的筋骨,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智慧、真实的孔子,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亦圣亦凡、可敬可亲的孔子。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踏破铁鞋为复周公之礼,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他奔波如“丧家之犬”,宁静以致远,孔夫子为了追求自己的治国理想,用尽一生奔走呼告,最终绝笔于获麟。孔子为了家国理想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孔夫子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去学习,在教育工作中去砥砺实践。
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由凡人成为圣人,无他,好学而已。他赞赏卫国的执政上卿孔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种精神是比较难得的。对待知识和学问,孔子有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对待事物、学问总是做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随意地主观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他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一边为官谋生,一边坚持学习,向着人生和学问的深度掘进。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中比我好的,应该是我学习、仿效的榜样,三人中比我差的也是我的老师,不过这个老师是打引号的,事实上是反面老师。从这个反面老师身上,我可以反思一下,我有没有跟他同样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使自己做得更好,就是说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吧。我们现在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太需要孔子那样的敏而好学精神了。新课改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有高素质是师资保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有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敏于好学,“博闻强记”,一方面,为教学做好足够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也是用自己的好学精神对学生造成言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重于言传”嘛!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学习,就要学会精益求精,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学会学习,就要学会从已知到未知的迁移;要学会学习,就要学会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教学相长。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无疑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孔子三千多弟子,生源复杂,大多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才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禀赋、性格给他们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施以不同的教法。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是识才,真正地了解学生。孔子了解学生的办法和途径很多,主要是通过谈话法和观察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给他不同程度的知识。 “先行其言而从之”是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孔子不但善于识才、育才而且还善于荐才。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可以说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之间的关系既像是父子,又像是兄弟,更多的是像朋友。古人把师生关系确定为三个层次:即父子之道、君臣之道和朋友之道。父子之道说明了师生之间,情同父子,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观。孔子师徒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孔子的诲人不倦精神。孔子创办“私学”的目的是要弘扬一个人伟大高尚的德行,成为气韵高雅、趣味高尚、光明磊落的文质彬彬的“君子”。当前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是为了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及工作的成功,是为国家的建设输送合格的乃至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实施“最好而可行”的教育,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因此,学习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重视情感就很有实际价值。
三、学思并重,乐以忘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他从这个问题的首尾两端、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解决办法。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这种思维方法,注意了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判断。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从看、听、说等九方面入手,强调观察时要看清楚,听话时一定要听明白,发表言论一定言之有据,并对自己的话负责。当今新课改关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现在的知识更新非常之快,教育不是要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有效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的乐趣,这种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