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一次心灵的沉淀(《皮囊》读后感刘瑛)
发布时间:2021-01-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瑛

一次心灵的沉淀

             --《皮囊》读后感

礼河实验学校  刘瑛

拿到《皮囊》一书,方方正正一本小书,乍一看入不了眼。翻开书本,我还自嘲年纪大了,看不了这么小的字。细细研读,发现这本书全文完全没有华丽的词藻去形容什么,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惊人之举。作者仅仅从身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没有伟人,没有名人,都是身边的普通小老百姓。使你真切感受到文中一字一句不停跳到你脑海中每一个角落,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都会在不经意间闯入,好似一个个片段都曾在你身边如影相随,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的打动着你。

     的生活观,我到去世前才明白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死不就是脚一蹬的吗?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一个迟暮老人竟有如此豁达的世界观,生活观,令人敬佩。阿太的经历和我的外婆也颇有相似之处,我的本是上海的媳妇,抗日战争时期逃难来到了乡下和我外公组成了家庭,先后生了我妈和舅舅。虽然生活并不富足,可是靠着外公的木工手艺一家人生活也其乐融融。可是就在外公50岁左右时,不幸患了癌症不久就撒手人寰。外婆40多岁就开始守寡,凭着自己的巧手把我舅舅抚养成人,外婆就在那时白天黑夜的加工活计落下了眼疾,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本指望着舅舅成家立业,外婆可以享清福了。却不料又一场打击降临到了外婆的头上,时年四十几岁正当壮年的舅舅在给亲戚帮工的时候回来出了车祸,送进医院就死在了手术台上,家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外婆真正击垮了。青年丧夫,老年丧子生活对外婆也太残忍了。我们都唏嘘不已,只怕外婆从此倒下,不想外婆第二天就爬起来干活做饭,愣是没再掉眼泪。那时我还才进师范读书,每逢假日就去陪外婆,外婆总是让我们不要操心让我们小辈搞好学习就行。过了几年外婆也去世了,去的很平静。一再说看着你们一个个都有出息了也不枉此生了,人这一生不必太在乎这身皮囊面子,过好自己的日子最好。外婆去世二十多年了,我至今清楚的记得老人家说的这句话。

文中关于神明的描写,我也很有感触。因为我们生长在农村,神明这种事经常被大人,尤其是老人传的神乎其神。我的神明朋友就是这么个活生生的例子。文中的母亲在父亲葬礼后不久就开始做噩梦,于是坚信父亲需要帮忙,所有人都是生来赎罪,还完才能撤身,上天堂的灵魂是不会让人梦到的。母亲是一个年少时不相信鬼神的硬骨头。可就是在怀我临盆之前去妈庙许诺,如果有了儿子将一辈子坚信神灵。结果如愿以偿得了儿子,而在父亲偏瘫的时候,母亲又愤怒的跑到庙里去,一个个的责问,当然神灵是不会给她答案的,最后得出这是你夫君的命数。一年一年看着父亲没有恢复,母亲也一年一年的去寺庙讨要说法。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又接受不了一直要去找巫。巫人开始吟唱,母亲不停就开始投入忙碌。等到最后终于感觉父亲释然解脱了,母亲也才终于笑了,我终于由开始觉得是骗人的觉得是母亲自我安慰,到最后再一次相信神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一些老人就时常如文中所叙,只是名字的叫法各不相同,我至今记得懵懵懂懂的儿时,村上那些老人就常会聚集在一起,请了专门会做这事的人叫什么门球姑娘,用一个簸箕一杆秤一把面粉之类的放桌上,几家人家在叫死去的亲人出来,有的时候说话在面粉上写字像那么回事。什么声音和死去的亲人一样,连干什么活都知道。这些个妇人人人信奉如神灵般存在,然后各自讨好了回去做些什么法事,可以超度亡灵让他们在阴间活的潇洒些,不要那么受罪。不管真的也好假的也好,总之都是寄托了活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祝愿。反正各自都认为不影响别人什么,这个传统习俗,至今仍有些地方还在悄悄上演。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研读一番,给自己一次心灵的洗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