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礼河实验学校 周金松
读罢《皮囊》,心里憋着种无法宣说的滋味,不知是同情,悲哀,还是愤怒!只觉着有万干条思绪在心里萦绕,像石子击打水面激起的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皮囊》,作省察崇达,文体为散文,在我看来却没有什么散文的味道。《皮囊》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着他的生平,又像是位久违的老朋发,诉说着他的经历。此书以作者的故乡为背营,讲述了多个小故事,描绘了多个人物形象:倔强而残疾的父亲,对生活勇敢乐观且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极致,无情却又慈爱的阿太,满嘴世界和梦想却遭受现实残忍打击的厚朴,以及被小镇的庸俗古制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他们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活,那样的狼狈可悲。这本书中虽不乏温情,却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世俗的残忍和冷酷。
我第一次翻看这本书时,虽不能说对它完全了解,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无奈又无助,想放弃又不甘心,想努力实现什么,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我深深地体会到,想紧紧握住,却还是阻止不了离开的现实;想要安慰鼓励,却发现自己也是无能为力,在泥泞里挣扎的痛苦;想要劝说误入歧途的朋友,却又无法开口打破那看似纯真的梦想和仅存的希望。在那漫长的30年里,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作者所想的那样,他无法控制,也无法逃脱。似有一张无形的巨网将他束缚,他愈是挣扎,网勒得愈紧,他只能释然,在无尽的绝望中看到希望,读懂希望。
此书中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作者的母亲善良乐观且勇敢,她固执地想把房子修好,只为了人生在世的那一口气,为了父亲的脸面,让瘫痪的父亲能够在那个小镇风光一回。期初的我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理解的。一栋即将拆除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如此固执地去修建它?那所谓的一口气如此重要么?为了那所谓的脸面,让那个本就困难的家变得更加拮据,让自己的孩子面临交不起大学学费的窘境,这样真的值得吗?带着种种疑惑,我又继续读了下一个故事《我的神明朋友》,终于明白了:作者母亲的执著,皆是因为她对父亲的爱!为了这份深层的爱,她不顾乡亲的议论、大伯的责备和父亲的错怪,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誓要得到超市里的糖果一样,顽固的不肯让步。而在父亲死后,只因为梦见父亲那残缺的肢体,母亲便断定父亲是因为心事未了无法释怀,于是,为了能给他赎罪,每天耗上七八十分钟的车程,来回于家和神庙之间,风雨无阻,只为了心中的那一个执念、那分放不下的牵挂,并且还陶醉在自我欺骗式的安慰中。
看到此处,不禁觉得母亲如此是不是太傻了?是的,很傻!而且傻得执著!细思后,不禁又想到,现如今,我们能够做到这么傻,这么执着的又有多少?特别是在如今的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远离了艰苦奋斗而选择了安逸的生活,这其中不乏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可能很多人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家里有钱,找个稳定一般的工作就足以养活自己,又何必活的那么苦,人生是拿来享受的。
可是如果这样,我们会越来越麻木,思想会越来越迟钝,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终有一天是会被淘汰的。学生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如此!如果缺失了这么份傻的执着,我们同样会被淘汰,被这样的一个正在不断前行的社会淘汰!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脸上仿佛长了一个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气,仿佛职业表演者的卸妆仪式。”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绝大部分人都在为了高质量的生活而奔波,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著呢?每天戴着面具其实并不轻松,上司面前的恭维,真心也好假意也罢,只是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说得过去的收入;父母面前的强颜欢笑,只是为了让老人少担心,让老人知道我的生活过得不错,你们不要担心;朋友孩子面前的若无其事,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还是那个坚挺的我,可以在你需要帮助时助你一臂之力。我们都在这副虚假的皮囊,过着”虚假“的生活,不敢脱下身上的”演出服“,生怕别人发现皮囊背后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就像书里说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皮囊于我们所有人而言,不过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器皿。”一副完好的身躯,象征的不过是一副完整的皮囊,至于在这皮囊下的种种欲望、污秽、肮脏和狼狈,我们都无法知晓。
生活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物质的结果,不能为了一个绚烂的果子而忽视了生命成长的美妙。理想有过了,向往也没有错,只是生活过于残忍,我们向往的生活也许只是镜花水月,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欣赏沿路的风景。这就好似我们面临的高考一般,憧憬没有错,理想也没有错,但那其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观望的。所以,适度的追求,适当的享受,不要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活出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抛开虚假的皮囊,脱下身上演出服装,呈现皮囊之下那个真实的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执著,在暮年尽头,回首往事,可以无憾亦无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