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教育 安静的课堂
——读《安静做真实的教育》
礼河实验学校 许丽芳
近来看了姚跃林的《安静做真实的教育》疯狂的赛课一章,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疯狂。平日的各类比赛,课堂总是极力营造热闹的氛围,因为担心一旦静下来就会冷场。可是细细读了他的文章,不禁让我反思。
课堂“静”好还是“动”好?在今天大多数教师倾向于后者,但凡事有度,课堂也是这样,多动的课堂有没有弊端,也是值得讨论的。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文中提供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莱文教授用电影记录的一个实验:有两组来自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一组是有缺陷的,一组是正常的,实验道具是放在一个空屋子的大桌子上摆放的多种东西、玩具。电影记录的实况是,有缺陷的一组学生见到玩具显得兴奋、好动,变换着拿东西、玩具玩耍;而正常组的学生则表现对玩具并不感到多么新奇,很少去拿这些东西,显得比较安静。从观者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第一组表现新奇好动的学生应该比较聪明,事实是那些表现沉静的学生是聪明的。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过于好动,往往会少于思考,而善于思考、会思考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比较安静,安静更有利于思考。
当今,很多被改革的课堂,课堂讲求手段的现代化,课堂要有小组合作、学生表演、反复的起立回答问题、到黑板或教室周边的黑板展示课堂学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的相互点评,等等,课堂显得十分复杂,这样的课教师为把课堂设计的复杂多变,需要在课堂形式变化上下很大的功夫,相应的教师用于研究教学内容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减少,对教材文本就会吃得不透彻,难以达到高屋建瓴的把握,教师引领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就会存在不够深刻的情况,导致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思维训练,课堂效率就会不高,这样的课堂往往不是高效课堂。这种课堂存在的另一种弊端是,由于课堂环节繁多,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进行多次的环节转化,学生也难以静下心来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消化吸收,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都是肤浅的,没有“化”为自己的东西。课堂过多的预设环节,绑架了师生教与学的进程,课堂缺少生成,不敢有生成。因为有了生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就会完不成,这样的课堂看起来也许很好看,但缺少了灵动和灵气,热闹之中含有沉闷。
在新课改中,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课堂展示评价等,对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有益的,但在实践应用中,教师应该有所取舍,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要求,确定使用哪些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环节绝不是越多越好,课堂要有“留白”,要有“静”,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给课堂生成留出空间。
当然,时下一些繁琐热闹的课堂主要是在评优课、展示课上,造成这种课堂追求热闹、复杂的原因,与评课的导向不无关系,譬如有的优质课评选不论是讲授什么学科、内容,要求教师上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否则不能评奖,而且出现教师课件制作越精美获奖几率越高的情况,因而,每到教师参加讲课比赛,都要花费巨大精力制作课件,图片、视频、flash、背景音乐等样样齐备,课堂展示课件异彩纷呈,赚足了评委们的眼球,可是这样的课学生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似乎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难说就好。改变这种课堂追求热闹和出彩的状况,使课堂变得简约些、安静些,需要各级教研部门科学制定优质课评价办法,课堂评价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少关注教师的“表演”,形成一个好的课堂评价导向,使优质课回归为常态课。事实上,我们在一些优质课、展示课上见到的异彩纷呈的情景,在日常的老师上课中几乎是见不到的,一些上过优质课、展示课的老师平时上课也不会这样上,因为,一是没有这样的精力来准备这样的课,二是他们自己也清楚这样的课,对学生掌握知识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也就是说,这种课堂没有发挥对常态课堂的引领作用。
不在课堂上刻意追求一些技巧性的环节,是紧贴课文教语文,过程中常有“安静”,给予学生留出了很多思考的时间。教师课堂不再关注评委专家的观感,一切直指学生的学,这才是真正的课堂。不再在课堂的形式上下功夫,这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本真理解的变化,这样的课堂就少了浮华,多了真意,成为自然态的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成为真正的主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