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且慢——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毛宇凯
发布时间:2021-06-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毛宇凯

“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经常受到践踏污损。”

暂且引用一下原文,这个故事以雕塑石头的角色告诉我们:我经历了磨难,所以我获得成功……云云。正如一首歌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诚然,这是个励志的故事,但似乎总感觉这个寓言在逻辑和表达方面有什么问题,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的脚底板,挠不着,但就是痒,不挠一下又更痒。

    下面我就把这几个让我发“痒”的地方一一说道说道,且算是“隔靴搔痒”吧…………

一.关于那块对着路边石说教的雕塑石,觉得自己吃了苦,受了罪,所以自己应该成功,应该爱到世人的尊崇与膜拜。我学得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1. 成为雕塑石是这块石头的主观意愿还是被动选择? 2.是不是别的石头吃苦受罪也能被人们尊崇与膜拜?3. 人们尊崇与膜拜的是什么?4.能不能不是石头?

下面就以上问题逐个分析一下:

1.  从文中看,两块石头都被雕刻家询问是否愿意作出改变,只不过其一还怎么愿意改变,其二愿意作出大的牺牲和改变。所以,这两块石头并没有改变的主观意愿,只不过是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环境变化作出的适应性改变。当然了改变得越多,就越发适应周围的环境、氛围,在新环境中就活得越滋润。所以,这则寓言其实在告诉我们大家——固步自封,墨守城池,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是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的,只有适应时代发展,顺应潮流变化才能的出路,有活路。

当然,这还只是被动适应的初级阶段,如果能达到主动适应环境,主动改变环境,主动引领潮流,那么前途更加不可限量。如按键手机做到极致后,iphone4智能机的出现让世界为之瞩目,迅速引起大屏,无按键的智能机的潮流;如今智能机也差不多走到极端了,华为推出“鸿蒙”系统,将整个物联网、互联网、各种智能设备进行整合,今后在“鸿蒙”的架构下,可能就没有智能手机这一实物,但智能手机又无处不在。

所以,被动适应的石头且慢对他人进行道德宣讲,你还不配。

2.  由此,有人就会说:“是不是别的石头吃苦受罪也能被人们尊崇与膜拜?”“那我也去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我就能活得更加滋润?”

您且慢这么想,辛勤努力的方式的确是没毛病,但方向错了就是大问题。如果还是这山上的这块石头被一个石子厂看上,经历千锤万击,千刀万剐,做成了石子、石粉……照这个寓言来说,岂不是一场“杯具”?

为什么?因为石子、石粉的数量太多,从而使得在同等质量下,其价值注定就不会超越雕塑石头。

其二,雕塑石头之所以能成为雕塑,是因为它适合——大小也好,材质也罢,甚至于颜色分布等细节。用在人的身上,就叫“天赋”。您得有这个天赋,才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和空间。举个例子,如果把“龟兔赛跑”这个寓言改成“龟兔跳高”是不是就失去它的教育意义了?为啥?乌龟再怎么训练、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专业,也蹦不过一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兔子。这就是天赋,是老天爷赏饭吃而已。

所以,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提高自己的价值;同时,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尽量做到扬长避短。所以,让自己有正确的努力方向,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是扬短避长,空转内耗。

3.  人们尊崇与膜拜的是这一块石头吗?显然不是。石头只是石头,只不过是外形不同而已。当然不会让万物之灵的人类尊崇与膜拜。人类所尊崇与膜拜与的是某个特定形像,及形像上所代表的精神、气节,或者某种世俗的需求,以达到自己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安慰。所以,这块雕塑石头只不过是这一象征过程的载体而已。有量变,但没有产生质变。它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与内心需求,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在投射。这一切从本质上说,与这座山的上这块雕塑石头没有任何关系。它可以是“那座山上的石头”,甚至可以不是石头,是金银铜铁、泥塑木胎……

我很难想像,那块雕塑石头哪来的优越感和成功感?可能是笑话中的“皇上御笔钦点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包大人隔壁第三家王大娘”的精神仍然活在一些人的心中。所以,请“这块石头”且慢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之类。

第二、这篇寓言当中的所暗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引起了我的关注:两块石头,其中一块受人景仰,表现出 “一朝化龙乘风去,扶摇直上九重天”的睥睨众石的优越感;另一块在第一块的对比之下,“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唯唯诺诺,底气不足。而且文章中告诉我们石头因受人膜拜而贵,因石头陷入泥泞而贱……石头尚且如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衍生开来:难道人不是也和这石头一样吗?

        且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雕塑石作为一个符号、一个形象,满足民众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路边石作为一个实际的、实用的工具满足民众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如歇脚、蹭泥、垫脚等,怎么就要惭愧和不安了?相比于代表虚无的雕塑石,路边石更反应了一种现实主义、实用主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矫揉,无造作,天然野趣,如同浑金璞玉的赤子心态。难道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就是高贵么?

        所以,本文在进行宣扬的同时也反应出一个危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隐藏在一种看似正确的宣传之下,比直截了当的说教更危险、更隐秘。

        综合以上所讲,我认为本文属于那种“毒鸡汤”,有“鸡汤”的外在,但内里带“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