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我读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这便是人生。熟悉又陌生的尘埃,它污染空气,但它却能反射和散射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同时又滤去太阳的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把我们的天空渲染得蔚蓝温柔。
天空容纳尘埃,原来是一种美丽的智慧。
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上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估计是有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他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师傅时,惊惶失措,张口结舌。师傅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容纳小和尚,何尝不是一种美丽的智慧。
在一个班级里,也有这样的一些“尘埃学生”“翻墙学生”,他们成绩一般,却十分活跃: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的各种活动,在同学之间穿梭往来,有些人甚至热衷于认识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或搞串联;他们学习不太努力,偶尔也会犯一点错误。也许老师们会觉得他们是“坏学生”,有时会对他们“冷言冷语”“另眼相待”。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班级人际关系更和谐了,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更加令人回味。
因此,批评、惩罚,对某些学生来说不一定有教育效果。教育不等价于改变,有些错误需要老师的包容和宽恕,教师容忍学生,更是一种美丽的智慧。
于书杰,看上去是一个极其乖巧伶俐的男孩子,没想到他却成为对我工作的一次挑战,开学第一周第一个打架的就是他。说心里话,开始时我并没有把这个小男孩放在眼里,自以为说说、劝劝、骂两句就可以把事解决了。没想到他巧言善辩,让我一时找不到教师的尊严,于是我火冒三丈、声色俱厉,也许是我的夸张,也许是她厌烦了我的“失态”,他不再辩解,只是偶尔抬起头,似乎在用他的眼睛和我斗争着。见他无语,我好歹有点面子了,找了个借口让他先回去了。
他走后我有些彷徨,有些自责,不觉信步走到操场体味大地的空旷与宽广,心中舒爽了许多,面对空旷的大地,一下子我似乎找到了症结——都四十好几的人了,二十几年的教龄了,心胸怎变得比操场还小,对学生没有一点宽容。
第一次的失败教育就这样不了了之地恢复了平静,小刚似乎也恢复了乖巧伶俐,我又找到了我所谓的尊严,可不知怎的我的脑海总是回应着他那双和我斗争的眼睛,我知道他对我的教育并不服气,可我并不足以教育他,我在找合适的教育时机。
一次家访,了解到他爸爸抛弃了他们母子三人,在外重新成了家,小小年纪的他成了家中的男子汉,所以他对妈妈特别孝顺和体贴,每天回家都会主动做家务或带弟弟。于是我找着一个时机与他谈话:“书杰,你妈妈如此辛苦,难道要惹妈妈生气,让她为您操心吗?”他不语,沉默地思索着。猛然抬起头,似乎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希望。我紧接着说:“你会成为妈妈的骄傲,更会成为老师的骄傲。”第二天,在他的“家校练习本”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老师,谢谢您帮我找到了答案,我保证不再惹您生气,其实就在上一次打架后,我已经保证过一次了,可是……这是我第二次保证,请您相信我。同时,我还保证成为妈妈的骄傲。”果然,他很守信用,接下来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而且学习本来底子比较好,所以成绩突飞猛进,于是,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书杰,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我相信你妈妈也和老师一样骄傲。”
可是学生是具有强烈的反复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包容之心,要能正确对待这种反复。所以当他第三次犯错,我丝毫没有感到意外。我也没有找他谈话,只是在他的“练习本”本上留言:“请记住你永远都是我和你妈妈的骄傲。”
也许是我的宽容,或许是我对他的信任,让他敢于第三次向我保证:“老师,这是我第三次向您保证,不再惹您生气,因为您太辛苦了,我不知道您是否还相信我,但我相信自己,我会努力的,请您看我的表现吧,谢谢!”
我的回答很简单:“别说保证三次,就是你保证100次,老师也会包容你,相信你的101次保证,只要你是发自内心。”
因为我坚信:容忍,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无声”,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无声,而是体现着教育情怀所内蕴的爱的无声,是人心摒除了虚浮之后才能体悟到的充实莹洁的温暖。时光过去,这些“无声”却像种子一样扎根在孩子的心底,扎根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大树,丰盈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
![]() ![]() |